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博客 > 正文

心经-心经解读-《佛陀,在你身边》3

作者:知网科技 日期:2014/11/26 12:03:52 人气:
标签:心经 心经解读

  第三节生老病死
  
  悉达多太子从出生时候就被仙人预言会出家修道,净饭王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费尽心思,为悉达多造就了辉煌奢华的宫殿,配备美丽动人的侍女,还有锦衣玉食,他希望这东西可以让悉达多感受到这个世界的美好,从而不产生出家的念头。
  
  这种策略在悉达多青少年时期是有一定效果的,也或许是因为悉达多当时正在努力学习婆罗门知识,所以就没有生出出家的念头。
  
  但是,宿命的召唤来了。
  
  悉达多太子不可能一辈子都待在皇宫里,终于有一天,在车匿的陪同下,悉达多离开了皇宫,到城中了解风俗民情。
  
  净饭王没有想到,车匿也没有想到,包括悉达多自己也不会想到。正是这次出巡,造就了人类历史上一位不世出的伟大人物。
  
  长话短说。
  
  在城中巡查期间,悉达多在东西南北四个城门见到了人类最基本四样形态“生老病死”,这四样直到如今仍是人类无法摆脱的,可以说是人类产生痛苦的最基本形式。
  
  敏感的悉达多面对“生老病死”有了更深层的思考:人类有这么多痛苦,怎么才能解决这些痛苦?
  
  一个简单的思考,您知道这叫什么吗?这就是“发菩提心”。
  
  他首先准确的感受到了人类的“苦”,由此引发对于全人类的悲悯,进而想到要去寻找解决人类痛苦的方法,希望寻找到“最终的真实”。这就是成佛必须具备的第一步“发菩提心”。
  
  您有过类似思考吗?
  
  年轻的悉达多太子有了这样的思考,那么剩下的就顺理成章了。
  
  早在他出生的时候,阿私陀仙就预言说:太子不能看到“生老病死”,一旦看到必定出家。
  
  看来老仙人的预言即将应验。
  
  但是,净饭王怎么甘心让自己最杰出的儿子这样的离开自己。
  
  人就是这样,首先他相信预言,但是他又竭尽所能的避免语言的发生,这本身就是个矛盾。这就如同人们求神问卜,如果结果不错还好说,如果结果不如意的话,人们往往希望用各种方式去改变这个事情。你仔细想想这个逻辑关系,是不是很有意思?
  
  净饭王怎么办呢?他决定为悉达多举办婚事,希望用家庭来锁住悉达多的心。
  
  我们前面说过,释迦一族当时正值鼎盛,迦比罗卫国国力强大,这样的一个族群,这样的一个国家的未来继承人娶妻当然不是一件小事。净饭王最终为悉达多太子选择了耶输陀罗公主。她是天臂城主善觉王的长女,这位公主美丽端庄,聪明贤惠,当时有七个古印度城邦的王子求娶她,她都没有同意,最终耶输陀罗公主选择了我们的悉达多太子做自己的丈夫。不久,他们夫妻还有了一个聪明可爱的孩子,叫“罗睺罗”。
  
  按道理来说,“洞房花烛夜”乃是人生四大喜的第一位,喜得贵子也是莫大欢喜事,而且根据佛经记载,悉达多另有数名美丽的嫔妃和百余名采女,但悉达多偏偏对于这样美满的家庭和显赫的地位没有任何留恋,他最终选择了出家。
  
  我们不能用我们的一厢情愿去揣测另外的人,尤其是一位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篇章的人。如果你是在理解不了,我不放给你这样的解释:在悉达多成亲的早几年,太子并没有立刻出家,但是,他越来越沉默寡言,郁郁寡欢。
  
  直到有一天晚上,一次宴会过后,他看到平时美丽的侍女、恭谨的奴仆、端正的臣下,一个个喝的烂醉如泥,地上是恶心的呕吐物,平常端庄的人如今打着呼噜,口中流着口水,美丽的皇宫中散发着令人作呕的气味。
  
  悉达多太子再也待不下去了,他清清楚楚的认识到:这个看似美好的世界,其实是很肮脏的!
  
  我们的太子下定了决心:我去寻找宇宙人生的真实,找到解脱痛苦的方法。他舍弃了王位,舍弃了妻儿,舍弃了荣华富贵和“万古一帝”。他决定出家!
  
  关于悉达多太子出家的原因,历来有很多学者和专家进行了考证,他们至今得出的结论基本是:悉达多太子因为出生在一个共和制度的小城邦,又因为对于婆罗门教的疑惑和不满,所以在古印度崇尚出家的背景下,断然舍弃王位出家修道。
  
  我觉得这种观点实际是在“隔靴搔痒”,说了等于不说。我们暂且不论这种观点的对错,单就悉达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而言,这种观点真的太肤浅了。
  
  一个人处于社会的上流,从小养尊处优,而且聪明绝顶,身强力壮,没有任何理由可以促成他的“厌世”思想。早在他出生的时候,就有占卜师预测他可能出家修道,他的父亲净饭王很担心这一点(因为他当时老来得子,而且只有悉达多一个孩子),后来悉达多出家,他的父亲气急败坏,所以从小净饭王灌输给悉达多的也一定是“宏图霸业、千秋万代”这些思想,而释迦族是属于查地理种姓,掌管军事政治,往上查三代也没有宗教背景,属于“根红苗正”,也就说无论从主观上还是客观上,悉达多没有任何理由会萌生出“出家”的念头。
  
  虽然当时古印度出家的风尚流行,但是,这种风尚真的就能强大过“人欲”和“环境”吗?一种风尚可以强大到足以让一个人去做“先天”和“后天”绝对不会去做的事情吗?
  
  比如说:现在周杰伦的歌很流行,但有的人偏偏就不喜欢他的歌。更何况如果是一个六十岁的人,天生就不喜欢听歌,一辈子中偶尔听一首歌还都是革命歌曲,他可能喜欢周董的歌吗?可能性几乎为零。
  
  但偏偏这种低概率事件就发生了,悉达多太子出家了!人们总喜欢有了结论找答案,从事情的结果倒着找出事情的原因,实在找不到就随便按一个怎么说都有理的理由。
  
  我觉得与其如费尽心思的这样做无用功,还不如踏踏实实的静下心来思考一下:世界上是不是还有另外的活法?
  
  悉达多太子要想出家,他必须先要走出皇宫,但是,这第一步他就很难做到,因为皇宫戒备森严,即使是太子也不是想出就出,更何况父王如果知道他是想出家,也是不会允许他的。
  
  悉达多太子最终选择了“越城出家”,佛典记载他是被一匹马从空中带着飞出城外的,美丽的传说正如古印度的文明一样令人赏心悦目。
  
  这件事情未必都是假的,因为当悉达多太子逃出皇宫后,牵马的人受到了净饭王严厉的斥责,看来太子出城的事情应该与马是有很大关系的。
  
  如果您实在不愿意相信飞马的存在,那么你只需要了解:“悉达多太子主动舍弃王位和富贵,冲破重重阻隔,出家苦行去寻找真理”就足够了。
  
  年轻的太子徒步走进了山林,寻找那“遥远”的真理。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
  
  ************************
  
  第四节寻师访道
  
  年轻的太子进入山林后,缓步前行。古印度人选择僻静的地方修行,往往是深山密林,雪山险峰。悉达多太子正是走着这样的道路。
  
  在路上,他碰到一个沙门,太子将自己身上价值连城的衣物给了那沙门,并换来了那个沙门的一袭僧衣,并剃了度。悉达多太子现出了僧相。远远望去,高大威猛的太子如同丈二金刚一般端正威严,细细看来,那威德赫赫的三十二种大人福相令人敬畏钦佩,但是,太子身上并没有高不可攀的气息,他的双目是那么的清澈明亮,闪烁着智慧和慈悲的光芒。
  
  悉达多按照沙门的习俗,沿路乞讨,一直来到摩羯陀国的都城王舍城,那里的人民听说迦比罗卫国的悉达多太子舍弃王位出家修行到了这里,纷纷前来瞻仰。
  
  摩羯陀国国王频婆娑罗王也听说了远近闻名的悉达多太子的到来,它也前去瞻仰尊荣,不看则已,一看之下,他立刻被悉达多的巍巍德相折服。
  
  他主动上前:“尊贵的太子,您的相貌如同转轮圣王一样威严,你为什么要舍弃王位呢?”
  
  悉达多微笑答道:“我为了寻找人生真理,度脱众生。”
  
  频王佩服道:“了不起的圣者,我深深被你征服,我愿意为你征战,你指向哪里我就打向哪里,为你打下大大的疆土。”
  
  悉达多道:“我舍弃了王位,怎么还会在意功名疆土呢,你只要治理好你的国度,让百姓安居就是最好的善行。”
  
  频王又请悉达多留在国内,悉达多也拒绝了。
  
  频王最后叹息道:“非凡的太子,祝愿你早日成佛,将来来度我。”
  
  悉达多答应了他:“如果我能成功,一定来度你。”
  
  悉达多告辞了频王,继续前往印度北部的修行山林里。
  
  在树林深处,有很多修行者进行着着各种各样的苦行,他们有的把身体倒挂在树上,有的人投火自尽,有的人跳水自溺,有的人崇拜太阳,有的人全身涂满灰炭,有的人赤身裸体,有的人绝食静坐,甚至有人一生不言不语。
  
  悉达多太子面对这些苦行者,他发出了感叹:“如果跳水可以洗脱自己的罪过,那么水中的鱼应该是最清净的,如果崇拜火可以解脱,那么扑向火焰的飞蛾也可以得到解脱,如果赤身裸体可以解脱,那么畜生们都是圣人,如果绝食可以解脱,那么人们就不需要食物……”总之,聪明的悉达多完全否认了这种极端的苦行,认为这样得不到最终真理。
  
  苦行者反驳道:“年轻人,你是不是因为怕苦才这么说呀?”
  
  悉达多微笑道:“我主动舍弃王位,来寻找真理,哪有怕的道理,我只是认为众位的修行方式有问题,还请各位三思。”
  
  那些外道也觉得自己的修行的方法有些问题,他们纷纷表示:“如果太子您证得圣果,别忘了来度我们。”
  
  太子告别了外道,前去寻找当时声名赫赫的一位仙人“迦兰仙人”,这位仙人据说已经百余岁,道德学问十分了得,并号称证得五大神通,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个“大神官”。
  
  悉达多太子找到了那位仙人,并请问法义,迦兰仙人看到太子殊胜的外貌,也不敢怠慢(据有些相面先生说,佛陀的的相貌和身上有所有大富大贵者的特征),他客气的请太子坐下,一老一少开示旷日持久的答辩。
  
  迦兰仙人果然博学,他旁征博引,高谈阔论,然而,悉达多太子的问题却往往出他的意料,那些问题有的竟然需要他冥思苦想一番才能解答,不但如此,许多问题老仙人根本就解释不了,勉强给个答案有时候连他自己也不是很满意。最终,老仙人一声长叹:“唉!聪明的年轻人,你拥有大智慧,我回答不了你的问题,也无法帮助你找到你要找的东西,惭愧惭愧。”
  
  悉达多太子看到老人白发苍苍,心生悲悯:“老仙人,我很佩服您博学多闻,感谢您给我解惑,如果我有说话不到的地方还请您海涵,希望您不要伤心。”
  
  迦兰仙人笑了笑:“年轻人,你只要肯坚持求道,你一定会成为大觉圣人的,到时候可千万别忘了来度我。”
  
  悉达多太子告别了迦兰仙人,又去寻访了一位与之其名的修行者阿罗罗迦兰仙人,而这位修行者的说教也没有超出婆罗门和老仙人的范畴,自然也无法帮助悉达多找到真理。
  
  经过数年的寻师访道,悉达多太子考虑到:看来如今世上并没有人真正知道真理是什么,我既然找不老师,那么我必须自修自证了,前人没有做到的,并不代表我做不到。
  
  于是,悉达多太子毅然走向树林的更深处,那里是险峻的山峰,雪山上人迹罕至,白雪皑皑。但恰恰是修行者的好去处。
  
  悉达多太子静坐雪山,深入禅定,凝神静思种种法门。
  
  因为悉达多太子根基超越,他这一座就是六年,六年间,太子未起片刻,他不饮不食,精进不止,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传说这时雪山上有灵性的动物们纷纷取来水果青稞为太子充饥,悉达多又是一天只吃一粒麦,来维持形体。
  
  六年间,鸟儿在他头上坐窝,树藤穿过了他膝盖,曾经如同金刚一样强壮的悉达多,如今只瘦的皮包骨头,现在流传下来的许多佛教文艺作品都有关于佛陀瘦骨嶙峋的画面,就是这个时期。
  
  那么我们的太子到底获得了最终的真实吗?人们翘首以待的希望会实现吗?
  
  且看下回分解。
  
  ****************************
  
  ****************************
  
  第五节降伏魔军
  
  悉达多太子静坐树下,一坐六年。他从初禅参到二禅、三禅直到禅定的最高级四禅。仍然无法找到他苦苦追寻的真理。
  
  六年艰辛的参悟并没有为太子带来真理,而此时悉达多意识到一味的死禅枯定是找不到真理的。于是,他出定下山,他要抛弃这种修行方法,另辟蹊径。
  
  然而,悉达多太子毕竟是人,当他经历了六年几乎绝食的生活后,他此刻已经濒临死亡,当他走向山不久,就晕倒在尼连河畔。
  
  这时,一个美丽的故事展开了。河畔有位牧牛女,她看到悉达多晕倒在河边,于是新生悲悯,赶快煮了一碗乳糜粥,将太子抱在怀中,喂他喝粥。恰巧这一幕被五个人看到。
  
  那五个人是净饭王派来寻找悉达多太子的五位大臣,他们分别是“憍陈如、额鞞、跋提、十力迦叶、摩诃俱男”这五人其实一直暗中保护太子,包括六年的静坐。那五人十分尽忠职守,不敢有丝毫懈怠在远处注视着太子,一直跟到此处。
  
  而当他们看到他太子偎依在女人怀中时,他们误会了,他们感叹说:“看来三年参方、六年苦行终归于化为泡影,这样的太子太令我们失望了。”于是心灰意冷之际,他们拂袖而去,离开了悉达多太子。
  
  喝过乳糜粥后,悉达多恢复了知觉,并恢复了体力。他感谢过牧牛女的救命之恩。再次坚决的走向树林深处,继续寻找那难以找到的真理。
  
  所以说,我们从释迦牟尼佛证道的过程可以清楚的感觉到,佛教一直到在强调:人的命运掌握在人们自己手中,只要付出就有回报,只有努力才会有收获,即使他是“补处佛”也不例外。
  
  这一次悉达多太子走到一棵菩提树下,树下有块金刚石,太子心有所感,认为这是静坐的好地方。恰巧此时,一位童子采了一筐绿油油的草在此经过,他看到悉达多一直端详金刚石,于是上前问道:“这位出家人,你是想坐在这个石头上修行吗?”
  
  悉达多点了点头,那孩子问道:“坐在光溜溜的石头上不舒服,我把我刚采的草送给你编成坐垫吧。”
  
  悉达多太子感谢道:“那太谢谢你了小朋友。”
  
  童子笑道:“不客气,我告诉你,这种叫做吉祥草,可以令人心想事成,祝你修行成功。”说完后,童子扬长而去。
  
  悉达多将如意草编成坐垫,放在金刚石上。
  
  乔达摩@悉达多,他舍弃了王位,抛弃了妻儿,经过了数年学道,数年极度的苦行和数年深入的禅定,并没有找到最终的真实。但是,他的求道之心没有丝毫退缩。
  
  他端坐在菩提树下,金刚石上,仰天发出了巍巍声响:“我悉达多若不成觉,宁可粉身碎骨,也绝不离此座一步!”
  
  这振聋发聩的狮子吼响彻云霄,震动山林,霎时间,百鸟朝鸣,山林作响,空中回荡着太子的大雄之声,似乎世间万物都在期盼悉达多太子早日成功。
  
  悉达多静坐不久,身上放出无量光明,那光明就连魔宫也震动了。魔王波旬看到人间的悉达多马上就要觉悟,他慌了神:“一但悉达多成佛,人们都会相信他,而不相信我,那么我的徒众会日益减少。不行,我必须去阻止他。”
  
  于是他要率领魔众前去阻挠太子证道。
  
  魔王波旬的儿子看到悉达多威德赫赫,于是劝阻父王:“父亲,我看悉达多有成佛之相,我怕咱们阻挠不了他,反而落下罪业,不如算了吧。”
  
  波旬却怒道:“岂有此理,长他人志气灭自家威风,你懂什么。”
  
  波旬不顾劝阻,还是来到了悉达多面前。
  
  他首先诱惑悉达多:“悉达多呀,你有无限美好的前程,有娇妻美妾,山珍海味,何必受这份罪,吃这个苦呢,我看你还是回家去吧,去做天下的主人,去做转轮圣王吧。”
  
  悉达多他丝毫不为所动。
  
  波旬一看一计不成,又生一计。
  
  他派出自己三个女儿去用美人计。大女儿丰乳肥臀的卖弄风骚,二女儿个性十足的袒胸露乳,三女儿娇里娇气的装可爱。这三个魔女据说是人类无法想象的美貌和诱惑。
  
  但是,悉达多如果被他们引诱了,那就不是悉达多了,也就没有未来的佛陀了。
  
  当三个魔女靠向太子的身体时,一下子被弹开了,与此同时,三个人变成了老太婆,面如枯槁,老态龙钟,皱纹堆垒,全身污臭。
  
  魔王波旬一看三个女儿变成了丑八怪老太婆,恼羞成怒,他们令旗一挥,亿万魔军群起进攻悉达多。
  
  铺天盖地的黑气,卷着车、马、象、步等魔军,他们奇形怪状,魔力极大,直扑端坐的悉达多太子。
  
  太子看到魔军杀来,不慌不忙,身放净光,刹那之间,亿万魔军的兵刃变作亿万莲花,纷纷落下,太子身上的光明吓得黑暗中的魔军四散奔逃,溃不成军。
  
  波旬全军覆没,心惊胆战。但他还不死心。
  
  他强词夺理道:“悉达多呀,你凭什么能成佛?”
  
  悉达多太子此时已经快要了解到万事万物的本源了,只差那么一点就彻底公德圆满了。悉达多太子答道:“魔王波旬,你听我说,你的诱惑无法使我动摇,你的女儿不会让我动心,你的军队上不了我毫发,你不可能战胜我的。”
  
  魔王不服道:“你为什么这么有信心?”
  
  悉达多说:“我过去世为了求取无上正觉,把自己的头目脑髓妻子国城全部布施给大众,我勇猛精进,没有丝毫懈怠。而你之所以升到大自在天做魔王是因为你过世曾施给辟支佛一钵饭,并建过一座寺庙,这才有如此福报。可是以你的福德来攻我,无异于以卵击石。”
  
  魔王还不死心,他继续狡辩道:“你说你过去多慈悲多伟大,又有谁知道,谁能给你作证?”
  
  魔王话音未落,从天下下来一人朗声高叫:“我来作证,悉达多太子所言不虚。”魔王一看,此人竟然是大梵天王。
  
  与此同时,又有一人从地涌出,也高声说:“我也可以作证,悉达多太子说的都是事实”,魔王再看,此人乃是掌管大地的坚牢地神。
  
  有这两位天上地下最权威的人作证,魔王终于哑口无言。不过魔王就是魔王,他的妒忌之火已经冲了天,他咬着牙恨道:“好,悉达多,我承认我现在斗不过你,但是,我绝不会善罢甘休,你等着瞧,等你圆寂后,我要让我的子孙穿你的衣服,住你的寺院,进而败坏你的道法,最终毁灭你的教派。”
  
  悉达多太子听完魔王最后的诅咒,这位大雄大力的圣人落泪了,他无奈的说道:“如果是这样,那也是众生的罪业,我没有办法。”
  
  悉达多太子的意思是:定业难转。
  
  树林中,魔王逃走了,梵王和坚牢地神也悄然离去,只留下悉达多太子端坐在菩提树下。
  
  微风拂过,山林作响。
  
  究竟我们的悉达多太子还要面临多少艰难挫折才能成功?且看下回分解。
  
  *************************
  
  *************************
  
  第六节大彻大悟
  
  悉达多太子用他的大智慧、大福德、大力量、大定力降服了魔王。
  
  你可以将它看成是一个传说,也可以不相信魔鬼的存在,但你不得不佩服悉达多的坚忍不拔。
  
  抛弃我们无法理解的“玄幻”,单就现实中所作所为来看,这样的人如果不成功,那么世界上就没有可以成功的人了。
  
  实际上仔细观看佛经,你就会看到“玄幻”的背后隐匿着世俗的一切诱惑和威胁。
  
  功名利禄、美色美食无法动摇一个人决心,亿万敌人无法摧毁一个人的意志,最终,这个意志令天地动容,这就是悉达多降伏魔军的寓意所在。
  
  降伏魔军即是降伏外界的魔,更是降伏自己心中的魔。战胜别人容易,战胜自己才是最难的。
  
  悉达多太子那种为了理想舍弃一切诱惑,顶住一切威胁,最终留下了一个宁静的心情。他明白,最后的真实就要被他证悟到了。
  
  悉达多他在战胜魔军后更加坚定了他的道心,他在菩提树下静坐,用般若智慧观照自心,无始以来的烦恼涌上心头,但悉达多太子不慌不忙、不急不躁,他在定中观察着十方三世所有一切的来龙去脉。
  
  渐渐的,悉达多感到他即将超越自我了。
  
  当乔达摩@悉达多在菩提树下静坐七七四十九天后,在农历四月十五日夜,明星升起,悉达多太子仰望明星,终于大彻大悟。他清清楚楚的认识到:多少年来苦苦追寻、上下求索的真理终于被找到了。悉达多说:我如今已证无上菩提,修成正果,觉知圆满,不从他悟。
  
  悉达多太子成佛了,阿私陀仙人的预言实现了,天下为之欢喜,宇宙为之歌唱,悉达多太子终于开启了这个宇宙真实光明的大门。“补处佛”转正了。
  
  悉达多因为是释迦族人,而佛陀又称觉悟的圣人,所有悉达多被称作释迦牟尼佛。佛陀号称“正遍知”,具有“自觉、觉他、觉满”的功德。佛有十名: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悉达多太子虽然成了佛,但他却又有了疑虑:我该不该将我所证得的无上妙法传播到人间?
  
  应该说,佛陀的这种疑虑是有道理的。
  
  佛教法义甚深难解,我们这个世界的人内心十分固执刚强,难以调服,更何况这个世界有这么多诱惑和外道邪法,世人是否能够体会佛法,这是谁也无法下定论的。这并不是世尊怕麻烦,也不是世尊不想说,而是因为世尊怕世人不了解佛法而诽谤佛法,那样的话吃亏的还是人们自己,到时候不但救不了,还会害了人。
  
  所以,释迦牟尼世尊考虑选择沉默,他想直接入涅槃,不对世人宣说佛法。
  
  而在此时,刚才为世尊作证的大梵天王率诸天眷属来到佛陀面前,他虔诚拜倒,赞叹佛陀,并诚恳的请求佛陀留在人间,为世人传教布道,为众生做“将来眼”。
  
  世尊看到佛教创立的机缘已经成熟,于是答应了梵王的祈请,决定住世,于是这才有一类历史上一段伟大的传奇!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佛陀,在你身边》2(超长)
  
  第三章传教布道
  
  第一节佛教确立
  
  佛经有言:将不了义经典回为己解是为谤佛。
  
  所以,我所说的话仅仅是一种个人知见,与佛法正知正见无关,个中意味难以一言道尽。
  
  话说释迦牟尼世尊证得了正果,他缓步走出山林,至此,再也没有什么可以阻止光明的降临。
  
  佛陀最开始想要去度化阿罗罗迦兰和迦兰两位仙人,但是两位仙人已经去世。于是佛陀决定前往鹿野苑为侍奉过自己的五位大臣说法。
  
  他在那里遇到了憍陈如等大臣,如今的这五位大臣已经非同小可。他们因为跟随悉达多太子多年,也学习了很多法门,进行了刻苦的修行,如今他们也都是身怀绝技,独当一面的人物。
  
  这五人正在静坐修行,远远看到悉达多太子缓步走来,他们对悉达多的误会并没有消除,他们本来打算对太子来个不理睬。
  
  但五人立刻感觉到:眼前的这个人已经不是曾经的悉达多了,此人身上散发出一种令人自然信服的气质,曾经的三十二种大人福相现在更加殊胜,尤其是眉间白毫相,令人看一眼就会获得无边的福报。
  
  那五个人还没有开口,佛陀却为笑着先说话了:“你们不用说话,我知道你们心中的想法,我现在已经证得无上正果,希望你们相信我说的话。”
  
  五位大臣此刻心中有种说出的宁静和安详,他们不由自主的坐下,静静的聆听佛陀的教化。
  
  佛陀告诉他们:“你们这样一味苦行是不会得到解脱的。因为你们的修行方法是错误的。人们往往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要么极度享乐,要么极度苦行,这都是错误的。如果想要解脱,一定要依‘八正道’,就是‘正见、正思、正业、正语、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来修行。为什么要修行者八正道呢?因为我们要获得永恒的自由和安宁。这个世界有太多的不自由和慌乱,任何人都是无法避免的。除了生老病死,还有怨憎恨、求不得、爱别离和五阴炽盛等种种痛苦,这些痛苦一旦降临人们将无力顶抗,你们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点。这样你们才有可能专心修行,最终获得解脱。这就是‘苦、集、灭、道’四圣谛。”
  
  此次佛陀所说的法是佛教最基本的理论,就是“十二因缘”、“八正道”和“四圣谛”。关于这些理论,古往今来,无数的典论和书籍进行了无以复加的诠释和解读。我只想为不了解的读者简单解释一下。
  
  佛教将这个世界首先定位为是“苦”的,可以说这是认识佛教、信奉佛教、修行佛法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如果您认识不到这一点,那么要想彻底深入的了解和修行佛教几乎是不可能的。
  
  当然,佛教所说的这个“苦”并不是令人厌世,也不是说这个世界无可救药,而是为了让人远离那些诱惑和迷雾,为了不让人沉溺。比如对于美色,佛教认为美女其实就是个盛着屎和尿的臭皮囊,再美的美人身体里面一样都是腥臊的脓血,并且每个人都会老,她们的身体都会发臭,她们死后都是一堆白骨,剩下一堆蛆虫。佛教这种入木三分的理性认识可以让再诱人的美女在你面前变成一堆臭狗屎,躲还来不及,哪还会恋恋不舍。
  
  佛教认为这个世界的所有人和事物都是“无常”的,都会有“衰亡”,今天的显赫或许在明天就变成了一文不名。二十年前的迈克尔@乔丹永远不会再回来,二十年后的科比@布莱恩特也会在赛场上失去光芒,万事万物都是如此,思维中所谓的“永恒”只是记忆在欺骗你罢了。更何况佛教讲因果,今天你打他一拳,明天他必还你一拳,今天你砍他三刀,明天他绝对不会只砍两刀半就了事。那些因为投机取巧、巧取豪夺获得利益而沾沾自喜的人在佛教徒眼中是很可怜的人。当然,那些人是不是可怜您可以自己去长时间仔细观察,不要短时间内轻易下结论。
  
  你可以将佛教所说的“苦”理解为“这个世界是不够好的,我们应该把它建设的更加美好”。
  
  认识到了这一点,接着就要分析各种痛苦,找到对治他们的方法,进而努力修行实践,直到解脱这种痛苦,甚至将痛苦转化为快乐。
  
  这就是“苦、集、灭、道”。
  
  怎么实现解脱,进行修行呢?就是“八正道”。
  
  而佛教对于整个人生的分析就是精辟的“十二因缘”,这种分析在那个时代绝对是震撼的,即使是当代我认为都是足以给人启迪的。
  
  简单来说,佛教认为人类的生命是如此的:“无明”产生了众生的种种烦恼,由此引发种种“行”,就是业力,由此因缘所致,今生你才有诸识,因“识”的作用,产生了你的思维和肉体,以及你周围的大环境,这就是“名色”,而你的思维肉体和周围的环境又再次影响着你,称为“六入”,六入产生影响成为“触”,由此引发种种感官成为“受”,你对这些虚幻的东西产生了兴趣,这就是“爱”,只有有了“贪爱”才会有“取”,而“取”又产生了新的“有”,新的“有”产生就是“生”,等待你的是“老死”,再下来就是一个新的轮回。
  
  其实十二因缘学说是受到古印度其他学派影响产生的,但是,佛教将其进行了新的解释,成为了佛教特有的学说,这在当时无疑是令人振奋的新视角。
  
  此次佛陀为五位大臣所说的法被称作“初转法轮”,五位大臣折服于佛陀的智慧,愿意皈依佛陀,称作“比丘”,从此,佛教“三宝”完备,即“佛宝、法宝、僧宝”,佛教从此确立!
  
  *************************
  
  *************************
  
  第二节五蕴皆空
  
  当喧嚣远去,当深夜宁静,您静下心来,体会一下那片刻的纯净,是何等沁人心脾、令人陶醉。
  
  佛陀命憍陈如五位比丘到各地弘法,自己前要去度化频王,兑现自己的诺言。
  
  佛陀前往摩羯陀国的途中,经过波罗奈国,那里有位巨富的公子,叫做舍耶。此人面貌英俊,聪明善良,家财万贯,妻妾成群,但是,他很不快活,原因是此人他像早年的悉达多一样看到了世界肮脏的一面,心生厌恶,而且他最宠爱的妃子与乐师私奔了。
  
  他呼喊着号叫:“苦啊,苦啊,谁来救救我呀”,这位老兄看来颇有晋人之风。
  
  恰巧佛陀经过那里,舍耶听说迦比罗卫国的悉达多太子得道成佛,来到波罗奈国,此刻他看到了佛陀,立刻上前拜倒:“尊贵的佛陀,我感到这个世界太污浊了,太肮脏了,我受不了了,求您给我指点迷津,解除我的痛苦。”
  
  佛陀告诉他“五蕴皆空”,“世事无常”,并说:“昨天的快乐变成了你今天的痛苦,这就是无常,它并不随你的意志为转移。”
  
  所谓“五蕴皆空”,佛教把蒙蔽人真心的五种心理活动称为“五蕴“,又叫“五阴”、“五盖”,即“色、受、想、行、识”五种。佛教认为,这五种始终伴随人类的活动都是无常的,是时刻在变化的,人们的感知是滞后的。佛教分析人类的心理活动时分精微和深邃,远远超越了“意识”的范畴,甚至超于了“潜意识”的范畴,比如说“指甲、毛发”的生长,佛教就把它们列为一种“妄想”,又比如“记忆力”,其实也是一种“妄想”,又比如“意识思维”也是一种“妄想”,这些在佛教看来,都不是真实的,都是无常的。
  
  舍耶听到佛陀说法后,心开意解,身心泰然,他佩服的拜倒在佛陀脚下:“伟大的觉悟圣人,感谢你为我解惑,解除我的痛苦,我愿意随您出家学道。”
  
  佛陀答应了他的请求,这就是佛陀的第六位弟子。
  
  舍耶的父亲是富可敌国的大富豪,他听说儿子出家,立刻来找佛陀,他可不希望自己的儿子离开自己。
  
  佛陀凭借神通,预先知道舍耶的父亲要来,他先让舍耶不要露面,佛陀见到舍耶的父亲后,没有说舍耶的事情,而是直接向这位大富豪宣说“五蕴皆空、诸行无常”的佛法,告诉他“世上的万事万物都不是永恒的,一切都会随着你的死亡离开你,除了业报。”
  
  舍耶父亲听佛法听的如痴如醉,这时舍耶现身了。他的父亲不但没有怪罪舍耶,反而高兴的说:“你跟随佛陀是正确的选择,我也想修行佛法,可惜我有这么大的家业,无法一下子离开呀。”
  
  佛陀说:“只要心向佛法,在家一样修行。”于是授予了舍耶的父亲“三皈依”(皈依佛、归依法、皈依僧),从此,佛教就有了“在家男居士”,叫做“优婆塞”。不久,舍耶的母亲也成了在家居士,叫做“优婆夷”。
  
  在古印度北部,舍耶的父亲就如“比尔@盖茨”一般,他儿子舍耶出家爱的消息不胫而走。人们争相议论,褒贬不一。
  
  但是,不管怎么说,舍耶的聪明贤能是众所周知的,连这样的人都跟随了佛陀,看来佛法确实有他高超的地方,这一点是稍微有点思辨能力的人都能认识到的。
  
  于是,50名优秀的青年,也来追随佛陀,愿意出家修行。再加上憍陈如五人,这就是佛教最早的56位罗汉。
  
  佛陀告诫56位阿罗汉:最基本要做到“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痴愚、不嗔怒、不吝啬”的十戒,并说,依八正道修十善业是佛门基本要求。
  
  佛教的明天会是如何,更精彩的故事且看下回分解。
  
  ***************************
  
  ***************************
  
  第三节大雄大力
  
  在佛陀早年学道时期接触过一种“拜火教”,这种教派在古印度很有势力,这一代拜火教的教主叫做“优楼频罗迦叶”,他们兄弟三人手下有无数信徒,他们的修为和能力也十分了得。
  
  佛陀要去度他们。
  
  当释迦牟尼世尊到了拜火教老巢时,迦叶一听是佛陀来了,他心中立刻惊恐起来:我听说释迦族的悉达多已经证得无上正觉,成了佛陀,他来难道是要把我的信徒拉走?
  
  佛陀见到迦叶时并没有提出要求迦叶皈依佛门,而只是说要在拜火教总部借宿一晚。
  
  迦叶没有办法不答应,但他心生毒计:我要试试这个“佛陀”的成色。
  
  他把释迦牟尼世尊安排在一间喂养着巨蟒的屋子中。
  
  整整一夜过去,第二天迦叶心中也没有了底:万一此人是真的圣人,我岂不是杀害了贤能,落下无边罪业?不行,赶快去看看。
  
  话说释迦牟尼世尊所住的那间房屋一夜无声,谁也不知道里面发生了什么。当迦叶和他的教徒心急火燎的打开屋子门时,却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巨蟒盘起来偎依在佛陀脚下,十分安静,释迦牟尼世尊安然端坐,毫发无伤。
  
  看到迦叶等人一脸错愕,世尊面带微笑的说:“这条巨蟒正在忏悔它的业障。”
  
  这句话话中有话,迦叶怎能不知,但是他后悔的心立刻被无明蒙蔽,复又刚硬。
  
  吃饭时候,迦叶邀请释迦牟尼世尊一同就餐,此时的迦叶客气了很多。
  
  世尊说:“教主,我去给你拿几样东西,你尝尝。”
  
  说完后,佛陀踪迹不见,不多时,佛陀手中拿着许多新鲜的水果回来了,并说:“我刚才行数万里,在阎浮树上摘下了这些果实,很好吃,你们尝尝吧。”
  
  迦叶等人不得不佩服:释迦牟尼神通盖世,我们比不了。
  
  但是,迦叶心中的“我慢”心立刻生起:虽然你是能力无比,但怎么还不如我这个“阿罗汉”?
  
  佛陀立刻知道了迦叶的心思,斥喝道:“迦叶,你并不是‘阿罗汉’,阿罗汉已经断尽‘贪嗔痴慢疑’五毒,但你一样也没有断掉,怎能称得上得道之人?你一直都在轮回中辗转,却又不知道如何跳出轮回,可怜呀。”
  
  迦叶到此时对佛陀心服口服,他纳头便拜:“尊贵的佛陀,原谅我的无知和罪业,我愿意皈依佛门,聆听教诲。”
  
  佛陀郑重的的说:“迦叶,你已经百岁高龄,又有很多信徒,许多国王和贵族也都皈依了你,你此刻贸然皈依佛门还是应该向大家道个别,说个明白。”
  
  迦叶将他的五百弟子和两个弟弟召集起来宣布:“我苦修多年,没有得道,十分惭愧,今日有幸亲近佛陀,十分难得,我已经决定放弃‘拜火教’,皈依佛门,你们以后要照顾好自己。”
  
  没想到,迦叶的威信很高,众人又都听闻释迦牟尼佛是大觉圣人,竟然纷纷跟随迦叶来见佛陀,请求出家。
  
  佛陀此次成功降伏迦叶三兄弟和五百拜火教徒,是很难的。在佛典中这就像一个故事一样被讲述,但是,佛陀在这个故事连用了数次神通,这在其他佛教故事中是少见的。可见,早期佛教的发展壮大是艰巨而苦难的。佛陀若不是一个大雄大力之人,绝无可能在婆罗门为主,异教横行的古印度白手创立一个宣扬“平等”的教派。
  
  此刻的佛教日益壮大,佛陀的教化也渐渐传播开来,佛陀带着众弟子一路回到了摩羯陀国,来兑现他度脱频王的诺言。
  
  在摩羯陀国,佛教有了新的发展。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会分解。
  
  ************************
  
  ************************
  
  第四节众生平等
  
  释迦牟尼佛率领他的千余名弟子前往摩羯陀国,这一千余人的沙门队伍十分壮观,摩羯陀国民众夹道瞻仰。频王听说佛陀回来了,欣喜若狂,他亲率文武百官,迎出摩羯陀国都城王舍城老远。
  
  当频王见到久违的释迦牟尼,他震惊了,此时眼前的人比几年前那个悉达多更加庄严,更加充满智慧和光明。他心中感到:佛陀来了!
  
  频王盛情款待僧众,并邀请世尊说法。佛陀就为在场的大众演说“无常”、“无我”诸法。
  
  众人听得虽然听了以后感到很有道理,但是众生业障深重,虽然世尊想法设法用种种方便言辞微妙演说,隐大用小的来劝诱开导,众生却仍然难以体会佛法奥秘,因为他们心中充满了狐疑和刚强。
  
  佛陀早就看透了大多数人半信半疑的态度,他暗示迦叶。迦叶心领神会,只见迦叶腾身半空,现出神变,就如同天神下凡,身体时大时小,变化多端。
  
  众人都看傻了,都赞叹道:就算是天神下凡也不过如此呀。
  
  迦叶看众生已经被彻底征服,于是收了神通,他在半空总朗声说道:“我这些神通只是雕虫小技,我修道几十年,未得法要,是佛陀慈悲度我,我的能力与佛陀相比就好比萤光比日月,水滴比大海,你们应该诚心皈依佛陀,求得正果。”
  
  频王等人此时心中再也没有丝毫疑惑,频王当即率领文武百官皈依佛门,成佛护法弟子。有许多在场的贵族、大臣、富豪纷纷出家,追随佛陀。
  
  这时,只听众人后方隐隐传来哭泣声。释迦牟尼世尊慈悲的走过去,只见一位老妇人双手掩面,抽泣不止。
  
  佛陀软言问道:“老大娘,您为何哭泣?”
  
  那老太太仰望佛陀,悲伤道:“我听闻佛陀说法,想要皈依佛门,但是,我一个孤老婆子,家中贫穷,有没有亲人,不像那些王公贵族可以出家学道,所以心中悲伤,这才痛苦。”
  
  佛陀安慰道:“老大娘,佛门广大,不分高低贵贱,男女老幼,只要心向佛法,都有资格皈依佛门,修行大道。这就是‘众生平等’。”
  
  那老太太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尊贵的佛陀,您是说我这样的穷人也有资格学习佛法?”
  
  “当然有,而且您只要努力,不定会比富人差。”
  
  那老太太泪流满面,拜倒在佛陀脚下:“慈悲的大觉圣人,我今天终于看到了天地间最伟大的光明,我愿意心向佛法,努力修道,再度众生。”
  
  在四种姓制度深入人心的古印度,释迦牟尼的这种言论令在场的绝大多数人难以理解和接受。频王首先就问:“尊贵的佛陀,像这样的老太婆难道也有资格修学高贵的佛法?”
  
  佛陀严肃的回答道:“频王陛下,佛法确实是高贵的,是珍奇的,但是,佛法绝对不是只属于哪一个人或哪一部分人,它是属于所有众生的。众生平等,一切都是解释因缘所致,你们不应该被眼前的假象迷惑,应该冷静下来看透生命的本质。每个人都有他的自由,都有选择自己的命运的权力,命运绝对不是被某一个神或某一个力量所支配。每个人的命运都掌握在他自己手中。”
  
  频王等人感叹着佛陀的胸襟。但是,由此一来,佛教与婆罗门教的矛盾彻底公开。佛教的“众生平等”理论与婆罗门的根本教义“梵天创世”是根本对立的。
  
  伴随着佛教在摩羯陀国等周边国家的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佛陀弟子越来越多,婆罗门教与新兴的佛教在古印度北部必然有着激烈的矛盾和冲突。
  
  佛陀又将怎样面对这些呢?
  
  咱们下回再说。
  
  **********************
  
  **********************

(())
顶一下
参与讨论
姓名: 验证码:看不清楚,换一个
最新评论

联系我们

软件开发: 15838307519(司经理)

网络营销: 13676968269(王经理)

网络建设: 13073737771(郭经理)

24小时服务电话: 0371-56683330

了解更多APP开发

+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