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营销型网站 > 高端网站建设哪家好 > 正文

网络时代的泛标签化研究

作者:知网科技 日期:2020/6/17 人气:
标签:

 摘要:标签化现象在人类社会中一直存在,而网络诞生后,网络语境下的标签化现象又产生了一些新的特性。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查找以及近几年多个热门网络标签的分析,研究了网络时代标签化现象的成因、特征以及影响。

 

一、标签理论

“标签理论”最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美国,。代表人物有H.S.贝克尔、利默特、K.T.埃里克森、舒尔等。其主要属于社会心理学范畴,认为:每一个人都有初级越轨,但只有被贴上标签的初级越轨者才有可能走上越轨生涯。一个人被贴上标签,是与周围环境中的社会成员对他及其行为的定义过程或标定过程密切相关的。在社会生活中,喜欢给人和事贴“标签”,本来就是一种常见的心理习惯和思维方式。我们从出生之日起,身上就背负着各种身份标签,如性别、籍贯、民族等等。对事物进行标签化的归类,原本也是我们对事物进行初级认知的一种简便形式。

 

二、网络时代的标签化

1·原因

网络时代,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方方方面面的影响,而且影响的范围和深度也在日益加大。一般认为,网络的诞生为个性的伸张提供了很好的土壤,人们的思想意识更加活跃,无数人依托网络,展示个性。在网络时代尤其是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代表自己而发声,每个人都应该是更加的个体化、个性化,而标签化这种把不同的个体归为一类,忽视个体其他特征的现象,可以称作是“反个性化”的。因此按常理而言,网络时代,标签现象应该是减弱的。可是,现实却是,网络兴起后,标签化现象反而数量更多、规模更广、影响力更大,这又是为什么呢?

 

首先,网络时代,由于人们能接触到的信息呈现爆炸式的增长,可人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却是有限的,换言之,受众有限的“精力”并不能让他们处理所有的信息,看清所有的事实。正因如此,“贴标签”就成了人们节省认知成本的有效方法,诸如“富二代”、“绿茶婊”、“大妈”等等的标签一旦出现,受众便能从已有的刻板印象中,对这一对象做出一个初步的判断。并且,网络信息来源多而广,真假掺杂,验证起来又极其困难,往往令网民眼花缭乱,不知该信还是该疑,这时,也就只能通过“标签”,通过以前的固有印象,来对事情进行判断。如2017年五月三日,成都一男司机暴打女司机事件,本是双方各有过失的一场民事纠纷,而由于多数网民对“女司机”这一标签积怨已久,这件事情迅速发酵,而舆论也大多偏向男司机这边,甚至出现“打得好”等诸如此类支持以暴制暴的言论,而那名被打女司机也遭到了谩骂、人肉搜索、隐私曝光等等的伤害。诚然,违反交规的女司机是有错,但错不至此,之所以引发这么大规模的网络攻击,还是因为网友通过“女司机”这一标签形成了不良的刻板印象。换言之,这名女司机,是给所有那些违反交规、引人不满的女司机“背了锅”。

 

信息流通规模的扩大也是一部分原因。过去,一些事件可能只能被有限地域的少部分人所知晓,并不具有形成“标签”的舆论规模,即便有大量的同类事件发生,它们也是彼此孤立、彼此分散的。而网络打通了信息的流动,一些曾经不为人所知的社会现象和社会事件被无数人所知晓,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相同的事件大量聚集在一起,被人整合、比较后,就形成一个个巨大的舆论标签。

 

而对于网络媒体来说,“贴标签”或者是“跟标签”的行为,则是吸引用户眼球博取点击量的一个捷径。因此很多媒体总会有意无意的在报道中涉及到一些正在流行的标签词语,而这反过来也为标签的更加流行推波助澜。

 

2·形成条件

一个网络标签的流行,一般要具有以下几个因素:

首先,要便于记忆、具有趣味性,一般来说,具有自嘲或他嘲意味的标签更容易流行起来,比如“屌丝”、“秃顶”、“佛系青年”等等......无数年轻人,给自己贴上这些富有趣味的自嘲式标签,来展现自己的幽默。而“直男”、“绿茶”等标签一般会被用在自己身边的人身上,用诙谐的方式发泄自己心中的不快和不满。

 

此外,这个标签应该和一些社会热点事件,社会名人、或者某个特定的有一定数量的群体有着关联,这样一来,才能够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讨论,最终形成舆论规模,形成标签。

 

另外,纵观一些近几年流行的网络热词可以看出,泛标签化的流行,一定程度上是当下社会问题的集中反映。“富二代”“官二代”标签的流行,折射的是人们对公平的焦虑;“城管”的污名化,反映的是这一群体面临的执法尴尬困境;“凤凰男”标签的背后,带有城乡差距鸿沟和资源分配不均的影子……可以看出,网络标签一定程度上是社会问题的折射。

 

3·特点

(1)迅速性

网络具有传播速度快、信息发布环节少、程序简单、跨地域性传播等特点,因此,网络上信息的流动是极快的。也正因如此,网络时代的标签,往往是随着某一个社会热点事件而呈爆发之势流行的,如今年年末,“佛系青年”这一热词自第一次被“新世相”公众号提出后,短短几天刷爆朋友圈,诸如“佛系女孩”、“佛系恋爱”、“佛系HR”......等等衍生标签也在几天之内在不同的领域流行开来,层出不穷。

 

(2)草根性

网络上的标签,一般都是网友自行创造、自发传播的,这体现了网络时代文化的草根化、大众化。

 

(3)极化性

网络标签往往带有某些强烈的的情感色彩与一些极端性的表达,经过大规模的舆论发酵,很容易形成某些负面的刻板印象,如“大妈”、“富二代”、“女司机”这些标签,的流行,很容易让人忽略这些群体好的特质,而进行一味地排斥与谴责。

 

(4)现实性

网络标签,往往是跟随着社会上的一些热点问题而产生的,换言之,其实是现实问题在网络舆论上的反映,而非凭空捏造的。

 

(5)长远性

社会热点事件层出不穷,人们对其的关注转瞬而逝,而随之形成的网络标签的影响往往会延续很长时间,甚至融入人们的日常,成为日常用语,如“富二代”、“屌丝”等等,现在已经深入到了人们的生活。

 

(6)新锐性

网络标签是依托网络平台而诞生的,其用词用语也与网络热词分不开来。能够流行的网络标签,其用语一般都比较年轻化、新潮化、幽默化、网络化,符合年轻人的语言习惯和行为特征。

 

锟斤拷锟斤拷榭丛达拷锟揭?

 

4.影响

4.1正面影响:

(1)一些正面标签有助于宣传正能量。正面标签常见于权威期刊中的报道, 如:最美护士、最美警察、微笑天使等标签, 这种更有利于树立人物形象, 宣传社会榜样, 起到模范示范作用, 营造良好的社会风貌, 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但大量的此类报道很容易使人们产生审美疲劳,甚至会引发受众的反感。

 

(2)标签化的报道可以扩大新闻影响力,制造流行热点。对一个事件或一类群体进行报道时,如果能与一些已经形成的(尤其是正在流行的)标签进行贴合,那么就可以吸引大量用户的注意力,相当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报道”。而如果这一事件恰好与某些既成的标签背道而驰,这种打破“常理”的报道,往往能形成更加庞大的舆论规模,引发热议。如前几年沸沸扬扬的“北大学子卖猪肉”的报道,就因为其内容与传统的对于“北大学生”的印象背道而驰,而引发了大规模的关注。

 

(3)“标签”的存在可以让受众对事件作出一个初步的判断,便于受众归类区分,降低了处理信息的成本。

 

(4)推动某些社会问题的解决。一些网络标签的大规模流行,能够使一些社会问题现象得到有关部门的关注,从而解决某些现实问题。如山西的“表哥”杨达才,作为一个地方官员,在多张照片中显露出多块不符合自己收入水平的名表,这件事情被曝光后“表哥”这一称呼迅速走红,最终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该官员被“双规”。

 

4.2负面影响

(1)使报道失去独特性,有时会偏离事实真相。有时,媒体为了传播效果,强行“跟标签”,而不去深入探究每一事件的深层原因,更有甚者歪曲和捏造事实,只为贴合热点,获得更多的点击浏览量。

 

(2)负面的网络标签,还会造成负面情绪的蔓延传播。其实在现在流行的网络标签中,大多数标签都是带有负面色彩的。比如“修仙党”,其实就是给熬夜做出的美化,而“佛系青年”所谓的无欲无求、不争不抢,其实也是一种消极的生活方式,这样类似的负面标签的传播和走红,可能会造成一些负面现象的加剧。

 

(3)造成舆论失控,人云亦云。标签时代的碎片化阅读和眼球经济,使得情绪化的表达常常压过理性的声音,包含了强烈的情绪与态度的贴标签式批判常常代替了对复杂个案的理性分析。于是,标签不知不觉中成为不少人评价别人、分析问题的固定思维模式,人们跟随着标签,随大流的批评指责,甚至做出过激行为和网络暴力,这也是互联网时代的“多数人的暴政”。

 

三、总结

总之,网络中的标签化,是由某些社会问题或现象引发的,由达到一定规模的网民传播的,以一些新锐网络词语为手段的对某一特定群体形成刻板印象的行为。这种行为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引发舆论规模、解决社会问题的作用。但同时的,也会使个性化受损、传播一些负面情绪,大规模的标签甚至可以引发负面舆论失控,引发网络暴力。在解决方法方面,一方面,由于网民信息处理能力的有限,以及网络信息的数量庞大且难以证伪,标签化的行为在短期内是必然存在无法消除的;而另一方面,可以多创造“正能量”的标签词语,少盲目跟风,让网络标签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



(())
顶一下
参与讨论
姓名: 验证码:看不清楚,换一个
最新评论

联系我们

软件开发: 15838307519(司经理)

网络营销: 13676968269(王经理)

网络建设: 13073737771(郭经理)

24小时服务电话: 0371-56683330

了解更多APP开发

+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