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博客 > 正文

心经-心经解读-《佛陀,在你身边》7

作者:知网科技 日期:2014/11/26 12:08:47 人气:
标签:

  
  第二节持戒修心最紧要
  
  戒律,是佛教最基本,最重要,也是最不可思议的一个法门。
  
  原始佛教时候,释迦牟尼佛证道十而年后,僧团中出现放逸行为,于是释迦如来“随犯随制”,随缘宣说各种戒律,世尊涅槃后,佛陀十大弟子中“持戒第一”的优婆离在第一次经藏集结时诵出律藏,中国律宗自唐代道宣而成大观,近代弘一律师于律宗一门贡献颇多。
  
  戒律,是佛教的基础,浩瀚绚丽的佛法大厦正是建筑在戒律基础上的,否则,再华丽的佛法也是要倒塌的,当然,离开了戒律,佛法也就不是佛法了。
  
  佛陀制定戒律时,是经舍利佛祈请,因为过去拘那含牟尼佛、随叶佛不结戒不说戒,所以法不久驻,在释迦牟尼佛宣说戒律之前,僧团们是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种过去一切佛的共同要求来要求自己的。在佛陀逐渐宣说戒律后,佛教的规章制度开始完备,修行也有了依靠。
  
  释迦牟尼世尊涅槃前,千叮咛万嘱咐:“依法不依人,以戒为师”。
  
  戒律,对佛教而言,太重要了,尤其是在如今礼崩乐坏,物是人非的“娱乐时代”,人们的心疯狂的放逸,破诸梵行,重提戒律就更显得迫在眉睫,毫无客气的说,佛教戒律崩坏之时是佛教灭亡之时,社会“戒律”崩坏之时,就是世界毁坏之日。
  
  佛教的节律种类繁多,十分庞杂,要想知道尚且需要时日,何况持戒不犯?又何况佛教的戒律不仅在“身持”,更主要的是在“心持”,佛教说到底是教给人们修心的。这就更难了,比如说,你看到一个美女,世俗的法律迫使你不敢去侵犯她,但你能控制自己的内心也不去侵犯她吗?佛教戒律规定,起心动念的恶,也是犯戒。
  
  对于受具足戒的比丘,他们要持的节律简直是世人难以想象的苛刻,怎么吃饭,怎么睡觉,怎么说话,怎么读经,怎么拜佛,怎么走路,怎么喝水,以至于怎么放屁都有严格规定,不能有丝毫马虎。
  
  世人总说:做的鬼中鬼,方为人上人。
  
  佛教徒要做的是“天人之师,大雄狮子,于世独尊,大觉圣人”,那他们要做的事情可想而知了。
  
  而对在家居士,可持五戒,或是十戒,同样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可以带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我只想告诉您,尽可能的持戒吧,用您的去持,用不了多久,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不杀生,包括不伤害,不殴打,直到对众生不起任何恶念。若持可得长寿健康果报;若犯则短命多病。
  
  二、不偷盗,包括不偷,不抢,不贪污,直到对于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起任何非分之想。若持可得家财充盈,福禄绵长果报;若犯则家财坏散,损寿减福。
  
  三、不邪淫,包括对任何除了自己合法配偶之外的人不起任何侵暴之想,即使是和自己的配偶,也要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用正确的方式行不净行,否则就是破戒。若持可得智慧端正的配偶,人神赞叹,身体健康,精神饱满,所做随意;若犯则家庭破散,自己的亲人被人奸污,自己遭受凌辱,财产日益减少,寿命大幅度缩短,功名不成,所做违愿,直到飞来横祸,不得善终。
  
  四、不妄语,不说谎话,不欺骗人,以至于心口如一,斩钉截铁。持得则说话人人相信,愿意与你接触;若破则出言人不信,远离于你。
  
  五、不两舌,不搬弄是非,不背后论人是非,不挑拨离间,应该时刻化解冤仇,调解矛盾。若持得则家庭和睦,亲友团结,口齿伶俐;若破则家庭不合,亲友离散,口歪眼斜。
  
  六、不绮语,该说的话应该告诉别人,不隐瞒,不夸大,如实以对,心地坦诚。若持得得大威势,所谓“一言出而天下服”,人们愿意服从;若破则所言人不服,即使你对,人们也不信服你,以至于得盲聋哑报。
  
  七、不恶口,不骂人,不损人,不讥讽人,以致于对任何人都软言善语,若持则得口齿清晰,人皆亲近的果报,若破则口臭不堪,人皆远离。
  
  八、不嗔怒,对任何人任何事不起嗔怒心,心平气和,冷静客观,宽宏大度,若持的则面貌殊胜,人见人爱,功德增长,福寿充盈;若破则面貌丑恶,人皆厌烦,功德被烧,智慧锐减。
  
  九、不贪婪,要承担起社会责任,要帮助别人,要布施,不要做守财奴,不要做守法奴,持得则财富充盈,诸善法长亲近,所求随意;若破则贫穷凄苦,诸恶法长亲近,所求违愿。
  
  十、不痴愚,要明白因果不虚,报应不爽,要知道一切无常,若持则得智慧聪明果报,若破则愚钝劣根。
  
  以上就是在家居士所持十戒,这是作为一名佛教徒最基本的要求。另外还有“不食肉”和“不喝酒”两条。
  
  即使“食肉”也应该食“三净肉”,即是“眼不见杀、耳不闻杀、不为己所杀”。
  
  “喝酒”也是一条很重的居士戒,在佛陀时代,是允许在家弟子因为庆祝而适量饮酒的,之所以后来规定严禁喝酒,是因为酒会使人丧失理智,做出破戒之行,“不饮酒”是为了“护前戒”。
  
  “教网宏纲,禅门要机”的《大佛顶首楞严经》明确说明:不杀、不盗、不淫、不妄,是“四决定清净名晦”,能永断四毒,则在菩提道上“佼如冰霜,不生任何枝节”。
  
  持戒功德不可思议,是佛门妙法,能持之人可得现在未来千万亿不可思议功德福报。持戒是进一步修学佛法的基础,离开这一步,一切法不能成就,不持戒而谈佛法则“终成戏论”。
  
  有人问佛陀,佛法为什么这么神奇伟大?佛陀回答说:本来如此。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
  
  ********************************************
  
  第三节不可思议菩萨乘
  
  “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这个世界到处是诱惑、到处是压力,到处是污浊。当你费尽苦工,求得那一刹那的灵明,却立刻被污浊的环境蒙蔽,旋又归于无明。以至于你的修行无法进步,进一步退三步,徒叹奈何,直到丧失道心。
  
  但是,菩萨们即使面临足以令诸魔、外道、凡夫崩溃的压力,他们还是如同苍松劲柏,屹立不倒,任何诱惑无法引诱菩萨,任何压力压倒不倒菩萨,任何污浊污染不到菩萨。菩萨就如寒冬梅花,风雨过后分外香,菩萨就如山崖孤树,历尽艰辛不低头;菩萨就如人中白莲,出于淤泥而不染。
  
  这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的菩萨乘精神。
  
  菩萨们“上供诸佛,下化众生”,勇猛精进,恪守诺言,视众生为父母。舍弃一切志求佛道,度化群生,就是菩萨的工作。
  
  四大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地藏菩萨。尽是倒驾慈航的古佛再来,他们示现人间,不辞疲倦,为的不是自己解脱,而是为了实现心中利益众生的宏愿。
  
  人们总说“末法”,总说“人心放逸”,总说“人心不古”,殊不知,众生心不可思议,佛法亦不可思议,众生烦恼不可思议,菩萨誓愿亦不可思议。
  
  佛门号称“大智慧”,又云“大慈悲”,绝不是说说就算,更不是一般凡夫可以测量。
  
  话说六世纪之际,正值佛陀入灭千年,末法到了!此时,东土玄奘降生震旦,不远万里求法西域,到中印度那烂陀寺向戒贤大和尚学习瑜伽法门,戒贤初见玄奘老泪纵横,说出了本源:“菩萨命我等你呀!”
  
  于是玄奘苦心学法十余载,尽得戒贤真传,号称“解脱天”、“大乘天”,名震天竺,载誉而归。折服一代雄主李世民,创立煌煌法相宗。
  
  按常理,玄奘至此,算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他的宗派理所当然该被诸佛护念,连绵千秋,但是,我们错了。曾被佛菩萨无数次点化的玄奘所创立的法相宗仅传不到四代便法脉断绝,不复传承。
  
  大概所有人都认为:世事无常,一切皆苦。连玄奘这样了不起的人物所创立的教派都传不下去,看来这个世界真的太污浊了。
  
  不错,这个世界确实很污浊,但是,佛菩萨的威神绝更加不可思议。
  
  玄奘为什么不学年代更久的中观一系,为什么不学教外别传的禅门正法,为什没有参学即身成佛的密教,又为什么没有学习理论完全成熟的小乘?
  
  他为什么偏偏选择了法相唯识?或许可以从年代、环境等各个方面解释这个问题,但是,当您煞费苦心的来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您想想为什么戒贤大和尚会苦等一个不曾谋面的东土僧人?
  
  绝对不是巧合,您如果认为这件事情是“捏造“,我只能说:那是你的狂妄!
  
  在玄奘翻译的经典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针对“末法“时代,也就说,以《地藏十轮经》为代表的很大一部分经典,是在针对末法众生。巧合的是,玄奘正是出生于佛陀入灭千年之际。
  
  其实事情直到清朝中页还看不清,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固步自封的封建意识,君臣伦理的纲常制度,这一切正如很多僧人向往的那样“封建社会多好呀!”
  
  不错,那样的社会环境确实有利于人们收摄内心,证悟佛道,如果选择,很多佛教徒都向往那样的生活,淡泊、恬静、没有压力、人心有约束,社会动荡很小。几千年就是那个样子。
  
  但是,时光不可能倒流(针对我们而言),你回不去,世界现在就是这个样子,人们赞叹着淫欲,疯狂的咆哮称为个性,无节制的贪婪是进取心,令人窒息的生活压力谁也无法改变,娱乐时代的众生娱乐着人们的同时也被人们娱乐着,就连过去的强盗还有“行规”,但如今的很多“名人”恐怕连强盗都不如吧。
  
  这样的世界里不可能再有很多人收敛自心,观照真如,因为人们静不下来。人们被五光十色、光怪陆离骗得一愣一愣的,人们只知道眼前的,不知道其他的。
  
  怎么办,面对这样的世界和这样根基败坏的众生,难道就任由其毁灭?我们只能束手无策,坐以待毙?
  
  面对着这样的世界和这样的众生,尤其针对中国而言,直到公元1840年人们才开始是明白,佛菩萨有办法。
  
  伴随着西方“先进思想”的进入,两千年的中国封建体制开始崩塌,于是同时,各种“疯狂”,那些在过去几千年没有的“疯狂”,开始了。
  
  那就是,无君、无臣、无道德、无忠孝、无纲纪、无原则,这些情况自那以后愈演愈烈,无可抑制。
  
  疯狂的世界,疯狂的众生和平静的菩萨们。
  
  曾高高在上的中国人,在被辫子统治了几百年后大大落后于西方列强,汉唐的文治武功再也不复存在,钢铁巨炮炸醒了中国人,中国人刚强难以调服的“儒家思想”在坍塌,清末无数儒生妄图用儒家救国,结果无疾而终,他们歇斯底里的哀号“世界怎么了?”
  
  其实世界还是那个世界,只不过你被蒙蔽了。“世事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中国人终于肯放下架子,审视自己的文化和思想了。
  
  法相宗,深刻剖析世间事物,从每个环节入手,最后将人们的心思引入内心,观照诸法实相。如此复杂的的一个法门,远不如禅宗方便,玄奘用他一生诠释的“末法法门”在他圆寂一千多年以后,被证实了他的伟大。法相宗唯识学是对机末法众生的,此时的人们喜欢哲学,好分析事物,而且不太容易内观,法相一一解决。
  
  戒贤大和尚忍受了数年非人的折磨苦等玄奘;玄奘孤行万里,求得大法却只传三代;这一切的原因和意义在一千三百后我们才能明白。
  
  传说地藏菩萨在佛前发愿,在释迦牟尼佛灭度后,末法时代中,他将用不可思议的威德神力护持佛法,度化顽劣,直到弥勒出世。
  
  恶劣的环境恰恰是菩萨们行菩萨道的好去处,在阎浮提行善一日一夜,胜在西方极乐行善百岁,能在阎浮提五浊恶世末法时代坚持佛陀正法的佛门弟子,则是人中白莲、天人共赞、佛所护念、最为稀有。将来弥勒菩萨成佛,对他们大加褒奖,大力赞叹。
  
  菩萨们用不可思议的神通自在,大智大勇,游步三界,无有障碍,一切诸魔不能动,一切外道不能胜,一切众生皆得度。
  
  哪里有什么末法?这里简直就是菩萨们游戏神通的娱乐场呀!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
  
  ***********************************
  
  第四节看了做了顿悟了
  
  说了半天,终于要见点真章了,要不然有人要说我是光说不练。看来还是要“练练”的,咋练呢?就从找咱们的“真心”开始,怎么样,够时尚,起点够高吧,呵呵,好好学哈。
  
  真心在哪里呀真心在哪里,你找不到,让我来告诉你。
  
  要找真心先持戒律,再识般若,修成般若,再修静虑,静虑一成,真心自现,但这样慢点,短则三五年,长则二三十年。这叫渐悟。您等得了吗?
  
  您等得了?我还等不了呢。干脆,三年改三天,三天改三时,三时改三刻,三刻钟之内,您就能“见性”啦。
  
  不过呢,在此之前,还要是做点必要的准备。您得先明白点基础知识和基本要求。
  
  禅宗,是八大宗派中除了净土以外在中国传播最广的一派,是对中国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派。
  
  禅宗自天竺僧人达摩来华创立,传至六祖惠能开一代宗风,号称“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有人认为,禅宗的广泛传播是在惠能的弟子法海的努力下完成的,甚至还有人对《六祖坛经》的真实性也有疑问,因为《坛经》版本数种,但内容却有很大出入。
  
  我想说的是,您如果抱有这样或那样的“冷静而伟大的怀疑精神”,那么本篇文章您是看不下去的,因为我是个凡人,我相信《坛经》的神圣,我和具备“大智慧”的人有天壤之别,不是一个层次,所以您不要对于我们这种村野愚夫口诛笔伐了,您说了我也听不懂,所以您大可省点力气再去怀疑点其他的事情,仅此而已。
  
  禅宗是怎们回事?太虚大师将佛法分为三大类,即:“法性空慧学、法相唯识学、法界圆觉学”,其中,般若思想为代表的三论宗是法性空慧学;法相宗是法相唯识学;法华宗、华严宗、密宗、净宗属于法界圆觉。而禅宗统括三学说,是含一切法之学。
  
  明心见性有啥用?用处大了。
  
  往小了说,明心见性后,你可以获得一切你想获得的东西。往大了说,可以灭除一切你知道的和你不知道罪业,获得你想的到的和你想不到的功德,直到成就无上菩提。厉害不?
  
  好了,准备结束,下面是正课环节。以下内容是我的无上法宝,一般人不传授,今天见各位骨骼清奇,与我有缘,将来可以维护世界和平,大可堪用,所以,我决定免费传授给你们无上妙法,祝您明心见性,将来必定获利无穷,无往不利。
  
  禅宗见性。
  
  首先一条,十分重要,大家听好,集中你的注意力看下文,否则,没有效果。记住,集中注意力。
  
  然后,您跟着我一个字一个字的说:“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第三步,一心不断地称念十遍“南无阿弥陀佛”。
  
  第四步,诚心的念:“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如有闻见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身报,同生极乐国。”
  
  第五步,体会一下现在是否与平时不同。如果体会不到,重复以上环节,直到体会到内心深处熠熠生辉、如如不动、不来不去、不生不灭、无大无小、无垢无净的真如佛性。
  
  好了,您已经明心见性,可以出师了。
  
  西方极乐世界存在吗?有人说“西方是空”,不错,西方极乐世界从根本上讲就是“空”,但是,你吃的饭从根本上讲也是“空”,但你一顿不吃试试?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
  
  **************************
  
  第五节你见性还是没见性?
  
  咋样,按我上一节说的做了没,悟到真如佛性了吗?
  
  悟到了?那您说说那是啥样?“如如不动”?厉害厉害。您可以不看下文了,不过我劝您看看,兴许对您还有点帮助。
  
  没有见性?不可能,你再仔细找找,上边、下边、前边、后边、里头、外头、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碰到的、闻到的、尝到的,都试试。我这个方法万试万灵的。
  
  什么?你说你累死了就是找不到?
  
  算了,你歇会吧,咱不找了,因为找他累死了有点冤。
  
  你歇会我给你讲个故事,调节调节情绪,听完之后再去找佛性。好吧?
  
  话说从前......
  
  *****************************
  
  *****************************
  
  第六章解深密
  
  第一节初解
  
  如来有三密:身密、心密、言密。这三密并非不可告人,而是深奥难以理解,所以称“密”。如来三密不是靠咒语和结手印实现的,而是诸佛世尊不可思议的无量劫修行,证得最胜自在的法门显现出来的。诸佛世尊没有不可告人的“秘藏”。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得恨”,世上的一切皆有他的前因后果,虽然这个因果关系只有佛能尽知,一切菩萨凡夫皆难测量。
  
  我们应该知道,今日片刻对视皆是前缘,今天大家得以共闻佛法也是过去善缘所致。
  
  人们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善待你周围的一切。总有一天,你会找到每个人都具备的真如佛性,那就是你的本来面目。
  
  这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的妙用,佛陀说:我欲渡众生,却被众生渡了。
  
  上一章我们做了个“找真心”的游戏,怎样你找到您的真心了吗?呵呵,其实呀,别说我无法帮助你找到,就算是十方诸佛也无法代替你找到真心呀。能找到他的只有你自己。当我要讲那个故事的时候,希望你可能感受的那一刹那发自你内心的光明,你感受到了吗?
  
  当你苦苦追求你的“真心”时,你是找不到的。因为真正的“真心”就是你自己,就是你眼前的世界,就是你心中的芸芸众生。你看到一草一木,你感受到的一呼一吸,就是你的真心,他们是如此的贴近你,又是如此的真实,你离开了这些去寻找“真心”,是不可能找到的。
  
  离开世间寻觅真心无异于龟毛兔角永不可得,我们身系无价的如意宝珠竟没有察觉,却历尽艰辛的到处行乞,罔受诸苦,岂不是太可怜的了吗?
  
  这个道理虽然很实在,但是也很“深“,因为我们被无量劫来的烦恼蒙蔽的太久了。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解开这个“深密”。
  
  隐藏在我们无穷无尽烦恼中的“真心”始终没有生灭增减,他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如如不动,真实不虚。一旦你证悟到了他,那么你将获得一直以来都属于你的如意宝珠,一切财富随你心愿而无穷无尽,不用再受苦乞讨。
  
  我们的“真心”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他有很多名字: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都是他的别名,实际上是一回事。
  
  这是对于超凡入圣的佛菩萨而言,对于众生而言,我们的本来面目叫做“阿赖耶识”,他是含藏一切的根本识,是产生我们的物质和思想的根本依托。
  
  阿赖耶识又称“阿陀那识、异熟识、庵摩罗识”,他自己创造了一个可以创造世界和众生的东西,叫做“末那识”,就是第七识,第七识又叫“恒审思量”,“恒”是恒常不断,“审”是无犹豫,“思”是心造业之业用,“量”是决定判断。第七识有选择阿赖耶识所含一切的能力,阿赖耶识含的种子如同海浪一样,波涛不断,一浪接一浪,浪浪不息,你知道这些浪是什么吗?这就是创造我们、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识和我们这个世界的因缘啊。
  
  我们自己创造了我们自己的世界和我们自己,然后我们又被我们自己创造的一切欺骗,轮转六道,无休无止,受尽众苦,万劫难出,凄凉婉转,孤陋飘零。
  
  我们自己创造了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再用自己创造的眼耳鼻舌身意识认取自己创造的世界,从迷入迷,难有出期。
  
  只有当你真正证悟到了覆藏在不净种子中的菩提妙明真心时,才会显露出我们的本来面目。
  
  那时候你会发现,原来我们的本来面目是拥有一切诸佛功德的如来藏呀!
  
  诸佛世尊与我们芸芸众生竟然都是一样的面目呀!
  
  大哉教乎!不可思议!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
  
  *******************************
  
  第二节深解
  
  要弄明白真如佛性是咋回事,就要先知道“阿赖耶识”是咋回事,要知道“阿赖耶识”是咋回事,就要先弄明白啥叫“识”。
  
  “识”这个概念并非佛教独有,早在古印度的外道中就有关于“识”的概念,他们一部分认为“识”是实有的,也就是真实存在的,只不过十分微细难以看到而已。其实,法相宗也主张识的“实有”,但又不全是。
  
  窥基大师认为,“识”是藏在人的肉团心中的,如芥子大小,它可以极快的速度到大人的人体各个部位,产生诸“受”,法相宗认为“阿赖耶识”是以人的肉团心为根据地,“先来后去做主公”,主宰人类的生命。但是,如果凭此判断唯识宗就认为“识”是根本法,是绝对的“实有”,也未免武断。
  
  在《成唯识论》中就提出了执着于识与执着于外境一样,都是不可取的,还说识从本上讲也是“空”,并说阿罗汉位就舍弃了阿赖耶识的概念。《首楞严经》中唯识宗的祖师弥勒菩萨的识大圆通,最后的境界也是说“识性如空华”。
  
  既然识并非金刚不坏的真心,那么根本识阿赖耶识又该放到什么位置?
  
  这就牵扯到法相宗另一个大课题:转识成智。
  
  转识成智并不容易理解,因为转识成智的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十分微细的心理过称。简单来说,法相宗力图通过对于世间万事万物的分析,达到将第六识意识转化为妙观察智;将第七识末那识转化为平等性智;将第八识阿赖耶识转化为大圆镜智;将眼耳鼻舌身识转化为成所做智。
  
  转识成智以后,虚幻的识就成了真实不虚的智,两者非一非异,是一是异。从法相宗的宗法来看,眼耳鼻舌身识是依他起性,意和末那识是遍计执性,而真如则是圆成实性。
  
  佛陀比喻人心的转变说:人的凡夫心转化为真如心就如金矿提炼成了真金,不再成杂金;真如佛性就如同长在河蚌上的蚌肉一样。
  
  也就是说,阿赖耶识的不净种子有生有灭,凡夫妄执,故此对凡夫而言,诸识虚幻不实;但是,当转识成智后,佛用他的智慧达到“一瞬间等于永远,一粒沙就是全世界”的境界,诸识包括曾经虚幻的万物都成了佛陀的无边功德,真实不虚。
  
  所以,阿赖耶识与如来藏本质是一样的,但是离开了“转识成智”的过程,妄言“阿赖耶识=如来藏”则是不对的。
  
  要想“转识成智”其实就是要远离“依他起和遍计执性”,长随“圆成实性”。
  
  瑜伽师主要是从“意识”和“末那识”上下手,也就是主要是转意识成妙观察智,转末那识成平等性智,如果成功,大圆镜智就会现前,与此同时,成所作智也成就了。
  
  但是在修学过程中十分不易,第六识意识粗且重,还比较容易理解,但第七识就微而细,没有一定的功夫是察觉不到的,即使有的人能察觉到,你也很难完全理解它,而实际上,它所起的用恰恰就是我们受苦的根源。
  
  法相宗认为,阿赖耶识的诸法种子是刹那生灭,“刹那”你知道是多久吗?用秒来算,他是0.013秒。要想用我们的意识心把握这么短时间内的心理变化,实属不可能。
  
  所以,转识成智绝非简单可得。
  
  不过呢,我倒有个办法,您不妨试试。
  
  念佛,一心不乱,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念“南无阿弥陀佛”。你如果勇猛精进,今生就有可能实现转识成智。
  
  因为“依他起性起作用的时候而遍计执性不起作用,这时候彰显出来的就是圆成实性。”
  
  有智慧的朋友看出来关系吗?呵呵,这不就是念佛圆通吗?你念到“念无所念”的时候就明白了。
  
  如此深奥的秘密,答案竟然是我们从开篇就大力赞扬的,任何人都能修学的,十分简单易懂的念佛法门,这才是玄妙无上,妙中之妙的无上正法!
  
  平淡中显神奇,才是最高深的功夫!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
顶一下
参与讨论
姓名: 验证码:看不清楚,换一个
最新评论

联系我们

软件开发: 15838307519(司经理)

网络营销: 13676968269(王经理)

网络建设: 13073737771(郭经理)

24小时服务电话: 0371-56683330

了解更多APP开发

+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