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博客 > 正文

心经-心经解读-《佛陀,在你身边》1

作者:知网科技 日期:2014/11/26 11:32:13 人气:
标签:心经 心经解读 佛陀 在你身边
  心经-心经解读-《佛陀,在你身边》
  
  《佛陀,在你身边》
  
  第一章无尽缘起
  
  第一节什么是佛教?
  
  什么是佛教?你熟悉的算命占卜与佛教无关,塔罗星象历来被佛教徒排斥,万能的造物主在这行不通,驱邪避魔不过是人们的一厢情愿,终日念佛并非佛教全部,死禅枯定那不是佛教,贪求名利绝非佛陀所愿,衣着光鲜什么也说明不了,繁琐的教义精密的学说只是一个表象,美丽的传说被赫然记载在史书中,末日预言被佛陀明令禁止,民主平等在两千五百年前就被人提出并做到,科学发展到今天才恍然大悟,从古至今被无数人利用扭曲,如今更是邪说横行,同时又有无数人愿意为其舍生忘死。
  
  你对它有太多的不了解,这就是佛教。
  
  什么是佛教?这个问题无论是在佛经中还是古德论师都给过标准答案。
  
  佛教是释迦牟尼佛创立的教派,佛陀的言传身教和僧团的传承组成了佛教,三藏经典、万千法门、六度万行无外如是。
  
  佛经有言: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圣严法师在他的《正信的佛教》一书中总结说:“事实上,佛教的本质,并没有迷信和正信的分别,佛教就是佛教,佛教的基本内容,到处都是一样,永久都是一样。佛教是从大觉的佛陀──释迦释尊的大悲智海之中流露出来,那是充满了智慧、充满了仁慈、充满了光明、清凉、安慰的一种言教,根据这种言教的信仰而建立之教团形态,便是佛教。”
  
  我们熟悉的“空中楼阁”、“一厢情愿”等典故,我们常用的“世界”、“刹那”等词汇,我们每人生下来都与我们相关的十二生肖都是出佛典。我们从文华到思想,从政治到军事,从医学到武术,从日常琐事到衣食住行,可以说都与佛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是我们没有留过心,不在意罢了。
  
  《金刚经》中佛陀有言:“一切法皆是佛法”。
  
  这些答案都是正确的,这就是佛教。但是,仅仅这样说还有点令人意犹未尽。
  
  佛教到底是什么?
  
  经过我仔细研究,努力探索,多方求证,胡思乱想之后发现:原来是因为佛教根本就一场戏剧。
  
  佛陀根本没有尊尊教导,也没有语重心长,四十九年的讲经说法竟然是在哄着一群小孩在玩,佛陀讲着动人的故事,唱着美妙的诗歌,信徒们竞相学习,乐此不疲,前赴后继。他们快乐的做着自己的事情,在快乐中表演着千变万化的佛法,展示着“法法皆是佛法”的妙理。
  
  这就是佛教!
  
  而这也正是佛教生生不息,延绵至今的原因。
  
  这故事有传说、有神话、也有佛陀本人的现身说法,这诗歌有夸张、有虚构、也有大罗汉们的亲身示范。动人的故事和美妙的诗歌不仅建立了一代时教,而且影响到了万里之外的五湖四海,形成了蔚然大观。
  
  我觉得无论是从对自己负责任的角度,还是对社会积极的角度,以至于从对宇宙人生探索的角度,都应该尽可能的去学习和了解这个古老和充满活力的宗教。
  
  两千五百年前的北印度菩提树下,一位人类历史上伟大的人物端坐在金刚石上,仰望明星,豁然顿悟,从而开启了人类思想的一个新纪元。这个人就是古印度迦比罗卫国的乔达摩@悉达多太子。因为他是释迦族人,所以又被称为“释迦牟尼佛”,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佛是“觉悟者”,释迦牟尼又有“寂静、能仁”之意。
  
  在《阿含》经典中,佛祖释迦牟尼叫做“瞿昙比丘”,实际是一个人。
  
  这个伟岸杰出的人随即开始了一场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的精彩演出。时间长达四十九年,范围遍及古印度大部。
心经-心经解读-《佛陀,在你身边》  
  这场演出在佛陀去世后,被他的信徒们包装和宣传,千百世以下得以流传,这场演出被后来人屡次翻拍、效仿,成为了“电影史上永恒的经典”。究其原因,这场演出不用替身,全部是演员独立完成,而且真实性达到甚至是超越了纪录片的程度,其故事的曲折感人更是别出心裁,令人拍案叫绝。
  
  而尤其令人震惊的是:释迦牟尼佛从来没有离开我们,他就在我们身边!
  
  那么这场演出到底是怎么回事?佛陀在剧中的台词,那些美轮美奂诗歌和催人泪下的故事又是怎么回事?如果说这就是佛教,那么真实的历史岂不成了一场闹剧?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
  
  *************************
  
  第二节酷毙的古印度文明
  
  要想了解佛教,首先要了解古印度。
  
  在公元前四五世纪左右,人类历史发生了思想大发展时期,引用史学家的话说:那个时期是人类思想大爆炸,其代表就是欧洲的古希腊文明,黄河流域的华夏的文明,恒河流域的古印度文明。
  
  这一系列的的精神思想,直接影响人类至今,东西方人受这一时期思潮的影响十分巨大,它改变了人类的历史。回想欧洲苏格拉底,华夏的百家争鸣,古印度的婆罗门、沙门与诸师外道,他们在用自己的智慧和思想进行着人类真理的辩论,一个又一个光辉炫目的学说和一个又一个离奇怪诞的门派,他们交相辉映、层出不穷。
  
  我觉得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那个时代:“酷”。
  
  欧洲文明和华夏文明流传至今,不曾断绝,而古印度文明随着时间的消逝却已经失去的了她昔日的光彩,变得模糊而朦胧。两千五百多年前古印度,究竟是一个什么样子,那时候的印度人究竟信仰什么,他们又是如何创造了“酷毙”的古印度文明。
  
  在那个神奇的时代,人类的信仰是依靠神明的,这一点无论是在欧洲还是在古印度都是差不多。
  
  华夏民族虽然相信有神明的存在,但是却只有很少的人将那个“老天爷”当成是万能的,盘古开了天后“就义”了,女娲补了天后“休假”了,老祖宗轩辕打下江山后也“下海”了。学术界考证说《史记》中记载的“三皇五帝”根本就不是被当成传说,而是被当成真实历史记录在案的。看来中国人更多是着眼在当前,所以有人说“中国人从根本上讲是现实主义”。
  
  如果说中国人是现实主义,那么古印度人更多的体现在理想主义方面。
  
  古印度人的思想十分开放和先进,他们有婆罗门教为首的数十种宗教体系。佛经中记载古印度有“九十六种”外道。
  
  古印度文明的充斥着理想和浪漫,他们的信仰中“神明、咒语、不可思议”这些东西贯穿了古印度的文明史,渗透到了他的骨子里。
  
  比如他们的司法,他们将嫌疑犯放在被火烧红的的石头上,这样就可以辨认出这个嫌疑犯是有罪还是无罪。因为他们认为“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清白的人绝对不会被火烧到,罪人也一定不过不会被神明放过。
  
  还有他们的国家宗教婆罗门教,宣扬“梵天创世”,认为天有三十三天,世界有六道轮回,并建立了“四种姓”制度,在古印度的各个角落都弥漫着这种神秘而不可思议的信仰。
  
  所以说,虽然古印度也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学说,也有客观的辩证法,但是,那个浩瀚的文明给我的感觉始终是唯心的,而且是绝对唯心的,以至于那种神秘和不可思议成了“理所当然”。
  
  这个现象我们现代人天真的把它归结为“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低下导致了古人对神明的依赖”,引用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教授的一句话:“这是现代人的一种狂妄”。科学发展到今天,还远远无法解释那种神秘和不可思议,否则那就不是神秘和不可思议了。
  
  在此我无意探讨宗教信仰的真实性和可行性,我们与其斤斤计较、求全责备的去苛求古人,还不如放开胸襟、用辩证和欣赏的态度去继承先贤的精髓。
  
  翻阅古印度记录和传说,那博大精深和庞大繁琐的理论体系令人叹为观止,你会发现,古印度文明对于神明的崇拜绝对不是简单的迷信,而是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充满辩证思辨色彩的先进思想。
  
  古印度人在宗教实践上可谓不遗余力,所以有人说“古印度人重视实践”,我们一定要明白,他这个“实践”是以理想的宗教信仰为目标的;相比之下中国人在宗教实践上远远不及印度人,中国人更愿意置身于改造现实社会,所以宗教界认为“中国人利在解性”,我国唐代的智凯大师对于“性宗”经典《法华经》的研究竟然超了“性宗创始人”,号称“大乘佛教八宗共祖”的古印度人“龙树菩萨”。以至于梵僧将智凯大师的学说翻译到了印度,供古印度人学习。中国人在宗教上“利在解性”正是由于“中国人更重视现实社会的改造”造成的。我国繁荣一千多年的禅宗就是彻底的“性宗”,而重视名相实践的“法相宗”仅仅繁荣了几十年。
  
  比如,在中国仁孝的文化背景下,出家是有违孝道的,但是在古印度,出家修行是一种时尚和荣耀,他们那里到处都有人赤身裸体、崇拜火焰、朝向阳光、绝食静坐、全身涂灰、跳河自尽、身体倒悬、祈求造物主以及男女双修。
  
  季羡林先生曾经总结说:宗教总是用更低价的天堂门票骗取信徒。
  
  如果从中国人的角度看,这句话千真万确,中国人更多得是把信仰当成精神寄托。而放在古印度却未必,比如佛陀的堂弟提婆达多创立的教派,他的戒律是比佛教更苛刻的,但他的教派也延续了上千年。这种现象应该是古印度有别于现代中国的地方,古印度人更愿意把信仰当成人生追求,而更苛刻的苦行从理论上会换来更理想的来生。
  
  古印度人在宗教实践上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相比于中国人的“解性”,他们更注重“念性”,《含光传.系》中就说“西域之人利在乎念性,东人利在乎解性也。”,“念性”就是口口相传,颇有点“固步自封,墨守陈规”的意思,而“解性”就有“发展、创新”的意思。应该说,结合古印度和中国的佛教历史来看,这个总结是基本符合实际的。比如古印度人传授经教经常是不立文字,是彼此用语言流传,所以在他们传成过程中,往往会有依据相同或相似的话连续说上数遍,这样大概是为了便于记忆。而当梵文本翻译成为汉语时,就往往删减掉其中重复的部分,这与中国人喜简约,以“解性”为主有关,当然,玄奘所翻译本除外。
  
  另外,古印度与中国毕竟是异邦,从文华风俗到生活常识都有很大的出入,这也为我们了解佛教产生了一些障碍。比如古印度所谓的“阎浮提”、“四大部洲”这些地理概念在中国是没有的,比如“庵摩罗果”、“菩提树”这些特有的物产也是中国没有的,比如“三摩地”、“三摩钵底”、“静虑”、“禅那”这些特有术语和意义相近并容易混淆的名相;又比如他们的生活习惯与我们的不同,例如在《地藏十轮经》中有一段说“善男子。譬如有人压油为业。一一麻粒皆有虫生。以轮压之油便流出。汝当观此压麻油人于日夜中杀几生命。假使如是压麻油人以十具轮相续恒压于一日夜一一轮中所压麻油数满千斛。如是相续至满千年。汝观此人杀几生命。所获罪业宁为多不。地藏菩萨摩诃萨言。甚多世尊。甚多大德。此人所杀无量无边。所获罪业不可称计。算数譬喻所不能及。唯佛能知余无知者”,按照我们中国人的习惯很难解释这一段,压麻油怎么会杀生?但是参考古印度的生活习惯你就会明白:佛经中的“麻油”和现在的植物油完全是两个概念,古印度榨油时是要油籽生了虫子才榨油的。所以才会有这段说法。
  
  可见,对于古印度和佛教,我们还有很多不知道和不了解的地方。
  
  所以,对于现代人来说,古印度文明是充满无限幻想、无比浪漫的文明,同时也是难以理解、不可思议的文明,他们一代代口口相传着先祖法脉,而不愿意去用文字传承,以至于接近“偏执”。正是这种“酷毙”了的文明,孕育和产生了我们“最酷”的宗教---“佛教”。
  
  我个人认为,如果说古印度文明的各个宗派学说的碰撞是一场NBA全明星赛,那么佛教就是这场比赛的MVP。
  
  ***********************
  
  ***********************
  
  第三节一般人我不告诉他
  
  佛教神秘吗?我觉得说她神秘她也神秘,说她不神秘她也不神秘。
  
  当你了解了她的神秘,就没有什么神秘可言。
  
  当你了解到神秘以后,你会发现:一切其实就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
  
  虽然佛教中有很多号称“即身成佛”、“顿悟成佛”、“走捷径”的法门,但是我们会发现,在后代的解释和著述中,往往会给这些法门给出“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判断。
  
  而根据我个人对佛教历史的了解和对周围人的观察来看。没有任何人实现了超越佛陀。
  
  因为佛陀已经明确表示:释迦之后、慈氏(弥勒佛)之前,不可能再有人说出与佛陀完全相同或是超越佛陀的法门。
  
  所以,那些所谓“即身成佛”的法门,我固然不能下断言那是胡言乱语,但我可以负责人的说,现在一百个人里面一百个人都修不成那种“法门”。所以您还是收起您急功近利的心,不要妄图走捷径,佛法门中说到底不能奢求捷径,一名真正的佛教徒只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法门脚踏实地的修行。
  
  正如世间所有的的事情一样,佛教实践最主要的就是“坚持”二字。因为根据佛教的理论,我们之所以轮回六道,不是别的原因,正是我们自己被自己的思维和环境所迷。如果想要解脱,也只有从自己的思维和周围的环境下手。
  
  佛教中没有高下贵贱,没有优劣之分,并不是所有的佛教徒都是高才勇哲,都是如同玄奘那样的天才。更多而佛教徒就是普普通通的人,甚至于智商很低的人。佛陀有位大弟子十分驽钝,佛陀教给他一句偈子,他读了前半句忘了后半句,读了后半句忘了前半句,但他精严持戒,无人能比,最终也获得了阿罗汉果,与智慧第一的舍利弗,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并列佛陀十大弟子,号称“持戒第一”。
  
  佛陀反复强调:学佛就如登山,只要按照佛陀的教诲踏踏实实的前进,就一定会登上山顶,领略到奇观。
  
  而如果用好高骛远,急功近利的心去修行佛法,往往会修成魔,会把邪魔外道招来。
  
  佛教讲“精进”是刻苦努力,一丝不苟的意思,绝不是叫人投机取巧,那样只会适得其反。
  
  佛陀就如一个领路人,他告诉我们这些迷路人光明在何处,但是却无法代替我们把路走完。方向已经告诉了你,怎么走,走多快就要靠你自己了,谁也左右不了你。
  
  佛教从来不承认造物主和最终主宰的存在,佛教认为人的命运掌握在他自己手中,无论是“因果报应”还是“轮回思想”,都不能看做一无是处的迷信,真正的佛教徒不是迷信是正信,他们善于发问,善于总结,善于思考。因为你不知道如何掌握自己命运,佛教是告诉你如何掌握自己的命运,你可以不信,但是不要诽谤,因为你并不了解佛教。正如一个对你一无所知的人上来就因为别人的三言两语就对恶口相加,我想你也会不乐意的。人要学会换位思考。
  
  佛教从来不惧怕辩论,从来不拒绝人们讨论佛教法义,因为佛教认为佛法是真是不虚的无上正法,既然是真理,自然不怕讨论。而据我所知,当一个人真正的深入佛教法义后,他往往会会为之折服。正如梁启超所说:“有放万丈光焰于历史上者焉,则佛教是也。六朝至唐数百年中,志行高洁、学识渊博之士,悉相率入于佛教之范围。”
  
  所以说,佛教其实并不神秘,他要告诉世人的不是不可告人的秘密,佛教唯恐人们了解不到佛法,因为真理不惧怕别人知道。佛教的修学就如同我们上学,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除了极个别的天赋异禀的人可以跳级(按照佛教理论那也是人家前世的善缘所致),绝大多数人都是按照这个程序一步一步来的,没有说小学数学没上完就能学会微积分的。当你寒窗苦读之后,必然会有收获,会得到回报。这就是佛教。
  
  但是呢,佛教还是有他不同于世俗法的地方,当你真正的脚踏实地,心中没有一丝一毫投机取巧心理的时候,“即身成佛”或许马上就要实现了!
  
  “平常心是道”。在我们这个浮躁的世界中,恰恰缺少这份淡定,人们更多的是在焦虑。
  
  当你体会这一点的时候,你才有可能真实的感悟到佛教,你会明白佛教不是贫穷,不是束缚,不是迷信,不是偶像崇拜,不是无知,也不是子虚乌有,更不是弱肉强食。佛陀告诉人的法是什么?是无穷无尽的财富,是无拘无束得自在,是刚正不阿的骨气,是众生平等的胸怀,是无与伦比的智慧,是真实不虚的存在,更是无穷无尽的慈悲。
  
  所以佛陀又被称为“法王”,他为什么要把这些无比神奇的法门一丝不漏的毫无隐瞒的告诉世人?这个问题您还是先自己琢磨吧。
  
  呵呵。这是个秘密,一般人我不告诉他。
  
  ************************
  
  ************************
  
  第四节不请自说
  
  经藏,又称“三藏十二部”经典,“经藏、律藏、论藏”合成三藏,十二部是“一、修多罗、素怛缆;二、祇夜;三、和伽罗那;四、伽陀;五、优陀那;六、尼陀那;七、阿波陀那;八、伊帝目多伽;九、阇陀伽;十、毗佛略;十一、阿浮陀达摩;十二、优波提舍。”
  
  其中的“优陀那”意思是“无问自说”,也叫做“不请自说”。因为佛陀说法大多数情况下,都有人先行提问,然后佛陀根据题问者的问题进行说法,您可以留意一下佛经,其格式基本如此。但是,又少部分的经典是特殊的,那就是:无人发问,佛陀主动对人们宣说的经典,这类经典就是“优陀那”。
  
  “不请自说”的经典数量不多,但是十分重要。佛教说:“不请自说的经典是众生最需要的法门,但是,其中道理又不是一般的声闻弟子可以明白的,所以就无法发问,而佛陀以他的本愿力,不等人来发问,主动为众生宣说”,换句话说,“无请自说”的经典是佛教最玄妙的法门、是最符合佛陀本愿的法门、是众生最需要得到的法门也是救度这个世界最有效的法门。
  
  而在为数不多的“不请自说”经典中,《佛说阿弥陀经》毫无疑问是最著名的。(有一位当代著名的僧人说这部经典是“唯一一部”不请自说的经典,露怯了。)
  
  在佛教中,有很多的“不可思议”,太虚大师依照法相教义将其分为四类:1、三昧力不可思议;2、通力不可思议;3、借识力不可思议;4、善法力不可思议;5、愿力不可思议。
  
  我认为,《佛说阿弥陀经》统括了这五大不可思议。
  
  《佛说阿弥陀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俱絺罗、离婆多、周利槃陀伽、难陀、阿难陀、罗侯罗、憍梵波提、宾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薄拘罗、阿那楼驮,如是等诸大弟子。
  
  并诸菩萨摩诃萨:文殊师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萨、乾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
  
  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池中莲花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
  
  ‘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又舍利弗。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
  
  ‘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复次舍利弗:‘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三恶道。’
  
  ‘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
  
  ‘舍利弗。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舍利弗。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彼佛何故号阿弥陀?’
  
  ‘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
  
  ‘又舍利弗。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
  
  ‘舍利弗。阿弥陀佛成佛已来,于今十劫。’
  
  ‘又舍利弗。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诸菩萨众,亦复如是。’
  
  ‘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
  
  ‘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舍利弗。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东方亦有阿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灯佛、名闻光佛、大焰肩佛、须弥灯佛、无量精进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舍利弗。西方世界,有无量寿佛、无量相佛、无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宝相佛、净光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舍利弗。北方世界,有焰肩佛、最胜音佛、难沮佛、日生佛、网明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师子佛、名闻佛、名光佛、达摩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杂色宝华严身佛、娑罗树王佛、宝华德佛、见一切义佛、如须弥山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
  
  ‘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佛说此经已,舍利弗,及诸比丘,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如有闻见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身报,同生极乐国。
  
  您不自己体会一下永远不会知道个中三昧。
  
  ********************
  
  ********************
  
  第五节他们是角儿还是棒槌?
  
  一谈到信仰和宗教,立刻就会扯到“迷信”和“名师情节”,佛教也不例外。
  
  在佛教中,佛陀亲口所说的经典叫做《经》(唯一的例外是《六祖坛经》),后代佛学大师为了阐述《经》而作的经典叫做《论》,这两个基本是可以被当做佛教公里来被引用的(之所以说“基本”是因为不排除有伪经和翻译、流传过程中的问题)。除此之外的佛教书籍,说句实话,我都不敢保证他们绝对正确,尤其是近代以来。
  
  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所谓“大师”、“高僧”的讲经说法,您如果深入的了解佛教就会明白,是被佛陀在经典中斥为“吃教者”的大有人在。
  
  如果说佛教是一场戏剧。如今有些所谓的佛教的“角儿”其实很多言论都是“棒槌”的说法。
  
  为什么这么说,您听我慢慢道来。
  
  佛教发展到今天,再妄图创立一个宗派已经实属不可能,即使是对于各个宗派理论的发展,现代人虽然费尽心思的希望去继承发扬佛陀遗教、大德论典,但事后看来,基本都有“蛇足”嫌疑。
  
  我这么说并非信口胡言。在佛教中有一个预言,佛陀入灭前说:佛教就如同世上所有的一切事物,也有“成住坏灭”,他创立的教派在经历五百年“正法”、五百年“像法”和三千年“末法”之后,就会在这世界销往,直到弥勒菩萨出世,人们才有可能再次在这个世界见到佛教。
  
  关于“正、像、末法的说法有几种,但无论哪一种说法,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毫无疑问是末法时期
  
  什么叫“正、像、末法”?简单来说:“正法”时代的人只要严持佛教戒律,就可以证果,正法时代有“教义、修行、证果”,是纯正的佛教;像法时代人们只要修持禅定就可以证果,像法时代只有“教义、修行”了,证果的人日趋减少;“末法时代”就是我们所处的时代,只有“教义”这个虚幻的外壳存在,修行者日趋减少,证果者几乎不复存在。
  
  另外,佛陀在很多经典中预言道:末法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
  
  什么叫“恒河沙”?就如同恒河中的沙子一样多。而且佛陀还为阿难尊者解过一个梦,说出了毁灭佛教的根源不是其他人,恰恰就是佛教徒们自己,具体来说,就是那些利用佛教来迷惑世人,为自己的利益歪曲佛教的人。
  
  虽然佛陀临终前留下了“以戒为师”、“三法印”、“依法不依人”等等这些基本的辨别真佛法与假佛法的方法,但实际上,现实中,人们往往是“依人不依法”,他们更愿意相信披着僧衣或是仙风道骨的人说的话。
  
  而当他们亲自阅读佛经后就会发现,很多大师的很多关键性言论根本就是“棒槌”。
  
  这个标准是这样的,并不是说佛教徒不能说任何外道典籍,保持最“正宗风味”的玄奘大师尚且学习了很多外道知识。而是说,用外道理论作为方便向世人解释佛法是可以的,但是,将外道法与佛法完全等同起来,则绝对是“棒槌”。
  
  如果有人将儒家、道教、基督教、气功、玄学等等学说与佛法完全划等号,那么绝对是会被正信的佛教徒喝倒彩的。
  
  再具体点:将菩提解释为“精液”;将男女双修认定是最终解脱;将《弟子规》、《论语》中的内容与佛教理论完全划等号;将“如来藏”解释为“上帝”;将饮酒吃肉说成真实方便;将佛教发展成气功学说并以此来解释佛法;否认佛陀的“正遍知”等等这些就是“棒槌理论”。(对事不对人,请各位高僧大师不要对号入座)
  
  佛陀在各类经典中有过明确预言:末法时代的很多所谓“法师”,喜好外道典籍,喜欢在文字上下功夫,喜欢华丽的衣着和炫目的外表。佛教的沉沦由此开始。
  
  看来现实完全应验了佛陀的预言。
  
  为什么说佛教徒不应该将外道法与佛法划等号,当然是有原因的,我且不说“佛法是至高无上的正法,没有任何外道法可以与它相提并论”这样的话,因为这样说只会令不了解佛法的“自由人士”产生反感。我只想说一个真实的例子:
  
  我们熟悉的玄奘大师从印度留学归来后,受到了唐朝政府的礼遇,一代帝王李世民给予了他十分优厚的褒奖,并受玄奘大师所请,亲笔题写了《大唐三藏圣教序》,佛教在当时全国范围内蓬勃发展,与此同时,矛盾出现了。当时唐朝的官方宗教是道教,道家徒看到佛教僧人得益,自然会有所作为。他们怎么做的呢?引用季羡林先生的话:道教徒是在巴结佛教,并说:出现了很有意思的情况,道家一厢情愿的巴结佛教,但玄奘却不买帐。
  
  事情是唐王朝的最高统治者李世民下诏,命令玄奘和道士一起翻译道家的无上宝典《道德经》,要将《道德经》译成梵文传到印度。
  
  虽然玄奘接受了翻译外道经典的命令,但是,与道士们之间的矛盾也就展开了。比如对于《道德经》中“道”一词的解释,道教徒坚持用“菩提”这个词来翻译但是玄奘坚决反对,他主张用“道路”来解释,精通梵文的季羡林先生从梵文语义出发,认为玄奘大师的翻译是正确的,我们从佛教教义来看,“菩提”与“道”也确实不是一回事。最终,玄奘大师获得了胜利。
  
  但事情并未结束,在翻译“河上序胤”的问题上,道教徒与玄奘再次发生摩擦,玄奘大师死活不肯翻译这个内容,最后这个是闹到了唐太宗那里,皇帝问玄奘为什么不肯翻,玄奘给予了充分的回答:“观老存身存国之文。文词具矣。叩齿咽液之序。序实惊人。同巫觋之婬哇。等禽兽之浅术。将恐西关异国有愧卿邦。”。
  
  结合我们所知道的古印度各个宗派的教义来看,玄奘大师的判断是正确的,如果将这段内容翻译成梵文传到印度,势必引起人家的嘲讽。
  
  以上这个事例很好的证明了一个事情:佛法与外道法根本就不一回事。
  
  将外道法与佛法完全划等号的人就是佛教的“吃教者”。
  
  既然如此,那些虔诚佛教徒为了捍卫自己的信仰和宗教,为什么不对那些“吃教者”群起而攻之?
  
  嘿嘿,说来遗憾,别说口诛笔伐,很多人恰恰就是被虔诚的佛教徒给捧起来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那些人具有很大的迷惑性,有很大的能力和威势。
  
  佛陀告诉我们,魔(暂时用这个词来作为对你们的称呼,希望魔们不要见怪)也会说法,而且说得“天花乱坠”。很多东西十分“有理”。但佛与魔的说法毕竟不同,魔在说的法90%正确,同时,就有那么10%错误参杂其中,而这10%的错误恰恰就是关键所在。你如果因为那90%十分吸引人,而且如理如法就对这位“大师”心生渴仰,认为他是佛菩萨“倒驾慈航”再来人间,甚至愿意为其当牛做马供奉驱驰,对于他的说法全盘接受。那么完了,这样的心态就是代表,你接受那90%的同时也接受了那10%。看似只有10%,但后果其实很严重,因为那10%往往是关键所在,更何况,今天冒出个人带10%的关键错误,明天冒出来个带10%的关键错误,久而久之,佛教必然完全变样,进而变成外道法,不复存在!这绝非危言耸听!一个有良知的佛教徒应该奋起捍卫佛教,坚决抵制邪魔外道的渗入!
  
  看到此处,有虔诚信仰的佛教徒一定激昂慷慨,大有掀起佛教革命的冲动,且住!呵呵,这种心态就是被人利用的根源!
  
  作为一个理智的佛教徒,应该有理智的心态,学佛一定要用智慧去学,不能用感情去学。因为我们在很多情况下分辨不出什么是真正的佛法,什么是邪魔外道。
  
  你还别不信,其实魔也会说“末法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也会说“魔说法是90%的错误加10%关键性错误”这样的话,我们其实分辨不出来哪个是真佛子,哪个是“邪魔外道”,比如现在我问你:“我是魔吗?”呵呵,你能分辨出来的吗?
  
  说了半天,难道佛教徒就必须墨守陈规,不能对佛教理论进行丝毫变通,不能用任何佛教教义意外的任何理论吗?哎呀呀,我可没有这么说。您如果这样理解我前面的内容那可是冤枉了我。
  
  佛教必须要发展,必须要适应这个社会,这是一个稍有理智的人都会有认识。释道安大师就曾感叹“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
  
  我只是说,发展可以,变通也未必不可以,但绝不能改变佛法的宗骨。如果改了,玄妙无上的佛法就会变成邪气弥漫的邪法。
  
  这里还要说玄奘。玄奘作为一位伟大的宗师,他创立的“法相宗”时中国所有宗派中最忠于古印度佛教风格的,也是保持了最纯正传承的一个宗派。它也确实繁荣一时,并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仅仅三代之后,这个宗派就彻底没落,并且随之消亡了。
  
  反观禅宗,自中华初祖达摩祖师以下的数代禅师,他们基本是以流浪民间、行脚化缘的方式进行传教布道的。而六祖慧能更是开了一代宗风,号称“顿悟法门的见性成佛”,其门下流传至今,连绵不绝。
  
  究其原因,无非是因为“变通”问题。印度人利在“念性”,中国人利在“解性”。
  
  “法相宗”繁琐的教义,沉闷的学院派风格,固守“五种性”制度,坚持认为有人毕竟不能成佛这些内容(在回中国之前,玄奘考虑到“人人皆有佛性”的观念在中国已经深入人心,希望可以对这一点加以变通,于是去问他的老师戒贤大师,结果受到戒贤法师的严厉斥责,于是此事就此作罢),终于,这个大多数中国人无法接受的宗派在昙花一现后,最重归于沉寂。
  
  而毛泽东主席十分推崇的六祖慧能大师则属于“适应中国国情”的典范,他的“顿悟法门”,抛开了繁琐的教义和理论,快刀斩乱麻,“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就连当初最基础的“印心”经典都从《楞伽经》改成了更为简短的《金刚经》。后来禅宗的“禅耕并重”和“百丈清规”更是为封建制度下中国佛教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所以,佛教需要保持她的宗骨,但并不是墨守陈规。
  
  后代僧俗信众,多有人言:“离经一字即为魔说”,强调戒律、经典、制度的重要性。从一个有组织的宗教来看,这些无可厚非。
  
  然而,佛教毕竟是在这个世界的一个宗教,它也无法例外的遵循这个世界的规律。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角儿”的问题,固然有许多“角儿”的言谈中参杂了不如法的东西,不可否认的是“棒槌”了,但是,咱也不能以几句话就给人家扣个“邪魔外道”的帽子。人只要说话就会有错,除非你永远不说话。
  
  所以,错误是在所难免的,是人就有错,没错那就不是人。关键问题在于你肯不肯认错。
  
  如果一句话明明就是你说错了,你还非要为自己“圆通”,进而用一套歪理邪说来辩护,已达到“永远正确、千秋万代、一统江湖”的目的,那么我只能说这是“魔”。
  
  而我们普通人面对那些“角儿”的言论不应该“追星”,更不应该迷信盲从,玄奘大师亲自选择的徒弟曾当面质问大师亲手修改佛经的问题,怎么号称先进的现代人有的时候反而不如古人?
  
  我觉得,现在这个世界上已经不再有佛,其实也没有绝对的魔。我们应该理智的去看待佛教,去看待“名师情节”。人都有他好的一面,也都有不好的一面。我们没有必要把“名师”的话当成真理,也不应该抓住别人的一点错误无限放大、一棍子打死。
  
  近代有位“一行禅师”,他在与基督教徒接触时,令冬树开花,获得了基督教徒的尊重。只不过,这绝对不是说:《圣经》就是《大正藏》,这么说就成了“棒槌”。
  
  人都会有错,没错的那就不是人,了解到自己错误并加以改正的人就是圣人。
  
  ******************************
  
  ******************************
  
  第六节您“般若”了吗?
  
  般若,梵文音译,意译是“智慧”,这个智慧不同于我们理解的聪明、不同于我们理解的高智商,这是佛家特有的“智慧”。具体来说,掌握了把自己和别人引向“彼岸”的方法就是有“智慧”,就是“般若”。考虑到没有哪一个汉语词汇可以确切的表达“般若”这个词,所以仍用“般若”一词,不再翻译,这也是佛教对于翻译学的一个贡献的体现。
  
  为什么很多信佛、不信佛的人往往会生出这样的疑问:怎么看佛法与许多“外道法”、世间法如此相似?
  
  信佛的人以此来解释:一切法皆是佛法。
  
  不信佛的人会说:类似于佛法的理论在很多地方都有,没什么了不起。
  
  我觉得这样的理解都是片面的,因为这样理解忽略了一个佛教至关重要的、核心的、直接关系到佛法大是大非的问题,那就是“般若”。
  
  “般若”的分类有很多种,太虚大师在在他的《般若波罗蜜多讲录(民国十年冬在杭州省教育会)》中有详细说明,具体来说,佛教的“般若”分为“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和“实相般若”。若果按“竖的”来分,又可分为“加行般若”、“根本般若”和“后得般若”。
  
  不是专业研究佛法的人,如果没有心思去深究其理,大可暂时将般若理解为“佛教特有的清净平等无上智慧”。
  
  “般若”有什么作用呢?我给您举个例子您大概可以明白点:
  
  我国蓬勃发展的禅宗大家都不陌生,那么神乎其神的传说,家喻户晓的故事,妇孺皆知的高僧几乎成为了中国的一种精神象征。而实际上,我想在大多数人脑海中,禅宗的和尚最主要的就是“坐禅”,就是“一座七天七夜”不吃不喝。
  
  其实错了。
  
  据记载,玄奘西天取经途中,碰到一位佛教徒,这个和尚独自一人静坐在沙漠中,玄奘看到他后叫醒了他,那和尚从定中出来后惶惶然的说:自己已经入定八辈子。
  
  玄奘告诉他,现在是唐朝了,你快去投胎吧。于是那和尚欢欢喜喜的去了。
  
  他生在了一个大富豪之家,因为投胎后有“隔世之谜”,所以他像普通的纨绔子弟一样胡作非为,享受五欲,直到后来被菩萨现身点化,才重新归入佛门。
  
  你可以不相信这件事情的真实性,我只想表达:“死禅枯定”并不是佛教的东西。佛教不认为单纯的入定就可以获得解脱。
  
  佛教管没有般若的禅定说成是“冷水泡石头”,不会有结果的。
  
  其实说起来,禅宗最先并不是佛教特有,早在古印度婆罗门教众中就有关于类似禅定的先关记载,他们管那叫“静虑”,其实一样的事。那么佛教的禅定特点在呢,他为什么显得与众不同?
  
  原因就在“般若”上。释迦牟尼佛将禅宗定位“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正是因为佛教的禅宗融入了佛法的“般若智慧”。
  
  虽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拈花微笑”的传说出自一部伪经《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但是,这个美丽的传说恰如其分的体现了中国禅宗的特色。
  
  别说“死禅枯定”不是佛教禅宗,就连后来一时勃兴的“看话禅”也被一些人诟病,认为是禅宗没落的开始,已经丧失了六祖慧能所创顿悟法门的本质。所以有人说:“看话禅兴而禅宗亡”。
  
  那么什么是正宗的顿悟禅宗?其实就是“直接印心”,没有繁琐的教义、没有旷日持久的修行,也没有画蛇添足的论证。不需要文字,不需要语言,甚至不需要思维。只在那“会心一笑”的刹那,一切就完成了。
  
  而“会心一笑”的刹那就是般若的体现。
  
  我们参阅禅门公案,往往会发现许多令人难以理解的地方。比如骂佛呵祖、比如丹霞烧佛、比如南泉斩猫,等等这些,如果用正宗的佛教戒律来看,毫无疑问是欺师灭祖,叛经离道。但是,这恰恰就是中国禅宗的特点。
  
  对于不同的时间、地点、人物,禅师会进行临机发挥,没有任何束缚,自由自在,目的只有,点播人们“明心见性”,而他们用的方法,就是“般若”。你看到,摸不着,想不出来,他不是红黄蓝白黑,也不是大小方圆扁,更不是酸甜苦辣咸,这就是“般若”。它就是令你看到你的“真心”的智慧。
  
  你的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鼻子闻到的、舌头尝到的、身体触摸到的,包括思维思考的,都不是“真心”,这些东西是在迷惑你,他们蒙蔽了你的真心。
  
  而禅师们用他们的般若智慧,用最简短的语言和动作,可以令你在一瞬间感受到佛法智慧的光芒,而那一刹那你体会到的“恍然大悟”,就是你的“本来面目”。
  
  当你体会到这些的时候,你就悟入了禅宗门庭,剩下的修行事半功倍,不再走冤枉路。
  
  这就是“般若”的妙用。
  
  六祖慧能十分重视“般若”,在他的《六祖坛经》中,开篇就是谈“般若”。他说:人的本心是一个金矿,人本身是一座拥有金矿的石山,而般若就是提炼真金的炼师。
  
  可以说,几乎所有的外道法,一旦融入了般若智慧,都可以转化为佛法,因为般若就是将人引向“彼岸”的。同时,如果失去了般若,那么佛法就将不是佛法。
  
  比如有个六祖惠能大师的故事,据说他在五祖弘忍大师座下听闻《金刚经》而有所得,五祖问他:“你是哪里人?来这里求取什么?”慧能回答﹕“弟子是岭南人,来到这里不求其它,只求‘作佛’。”弘忍听后问道﹕“你是岭南人,哪里能‘作佛’!”慧能回答﹕“人有南北之分,‘佛性’并无南北之分。”
  
  那一问一答的刹那,就是般若光明的体现。这个东西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开口即错,不可说,不可说。
  
  般若智慧十分神奇,据佛经说:人们如果用世间聪明,那么他的聪明才智就如同用利刃断泥石,聪明会越来越顿钝,直到沦为平庸,而如果用般若智慧,聪明才智会与日俱增,越来越利。
  
  怎样,您“般若”了吗?
  
  ********************************
  
  ********************************
  
  第七节精密深邃的佛教义理
  
  佛教理论的庞大、缜密、精微、深邃,毫无争议的是世界第一。没有任何一个宗教和任何一个理论体系可以和他相提并论。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我们如何来看待这个事情?
  
  《首楞严经》记载:佛陀说:对于楞严咒的义理他如果完全用语言表达出来,从旦至暮毫不间断,词句之间也不重复,“经恒沙劫终不能尽”。
  
  这一点在不信佛的朋友看来一定是难以置信的。
  
  我先不说他的对与错。我说三件事:
  
  唐代的玄奘大师是位不世出的杰出人才,仅适合于他称号就多了去了,比如“旅行家”“宗教家”“冒险家”“哲学家”“翻译家”,他又是“超级留学生”“宰相的才具”“一代宗师”等等等等。他在十几岁时就通晓了汉地的经论。这样一个聪明智慧的人,到印度去学习唯识。仅仅《瑜伽师地论》一书,他就足足听他的老师“戒贤大师”讲了两遍,用时数年。他创立的法相宗自古以来号称“难治”。
  
  以玄奘法师的聪明智慧在临终时也没有完全贯通法相学,否则他何必求生兜率内院弥勒菩萨身边?
  
  还有智者大师,他在讲解《妙法莲华经》经题时,这个五个字连谈九十天!而且丝毫不令人感到乏味,不说字字珠玑,也是玄妙无比。
  
  又比如,我们熟悉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200余字,很简单,记忆力好的人读上几遍都能背下来,而实际上佛教为了解释这200多个字,需要整个600万字的《大般若经》,这还不算,你要想完全读懂《大般若经》还必须阅读其他典籍。
  
  这就是佛法!
  
  所以说,对我们暂时无法理解的事情,不要武断的去否定人家。
  
  对于佛教的传承和发展,首当其冲的肯定是历代的大德高僧和虔诚的在家佛教徒。但是,不信佛的人对于这些人往往是先入为主的将其定为“迷信、唯心”,从而完全用世俗观点口诛笔伐。
  
  另一方面,不信佛的人,研究佛教,试图用哲学思想阐释佛教的多了去了,而且他们也确实为佛教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即使他们自己未必是这样的出发点。可即使如此,佛教徒却根本不买他们的账,一个虔诚佛教徒看到用世俗研究审视佛法的人,往往先将其定位为“不懂佛法”。
  
  这样的矛盾不单单存在于佛教,我觉得几乎每一个宗教多或多或少会陷入这样的境地。
  
  其实我们仔细想一想,大可不必去费尽心思论证佛教的是非对错。引用季羡林先生的一句话:“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建国至今快七十年了。对无神论的宣传可谓不遗余力,对宗教的批评也可谓雷厉风行。然而结果怎样呢?我们现在从许多刊物上都可以读到,在苏联,宗教并没有被消灭,而且还有一些抬头之势……
  
  对任何宗教,佛教当然也包括在内,我们一方面决不能去提倡;另一方面,我们也用不着故意去“消灭”。唯一的原因就是,这样做,毫无用处。如果有什么地方宗教势力抬头了,我们一不张皇失措,二不忧心忡忡。张皇无用,忧心白搭。宗教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某一阶段产生出来的,它也会在人类社会发展到某一个阶段时消灭。操之过急,徒费气力。“
  
  不管你赞不赞成季先生观点,他认识到“张皇无用,忧心白搭”说明先生是“明见于事”的。
  
  对于佛教理论的研究,世俗观念确实很难去讲佛陀的教义融会贯通。
  
  那么解释不了是不是说佛法就是错误的?那也不是。
  
  我要说的是,佛教的是非对错绝对不能用世俗逻辑来推理,用世俗观念来衡量,那样只会南辕北辙,不会得到一个正确的结论。
  
  我举个典型的例子:
  
  任继愈先生在他的《法相宗哲学思想略论》一书中提到:“单就理论上说,法相宗认为只有佛能断尽有漏种子;有漏种子断尽才是佛。这一循环论证的窘境,他们无法摆脱”。
  
  看到这段话后,佛教徒会立刻给予激烈的反应,会列举出千百记的例子来反驳这一观点,会从各个角度推翻这个论点。
  
  但是,我认为,单从逻辑来看,“只有佛能断尽有漏种子;有漏种子断尽才是佛”,这确实是个悖论,确实陷入了循环论证的境地。
  
  要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难,只要为自己确立“第一因”就可以了,就是为这个理论找一个最终可以依托的“真理”,就万事大吉,一切都推到那个“真理”就完事了。
  
  但是,佛教恰恰就是坚决的抵制“第一因”,反对有“造物主”的观念。佛教称为“无始无灭”。
  
  这样一来就有点麻烦了,佛教既不能像基督教那样把一切都推给“万能的上帝”,在世俗理论上又无法走出“循环论证”的怪圈。虽然佛教有个“阿赖耶识”,但若把这个名词当成一切的依托,那么还是会变成“第一因”。数学、哲学、逻辑学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佛教理论如果不能适应这个大环境,必然难以生存。
  
  这样看来佛教理论彻底完了?未必!
  
  佛教是有办法解决这类问题的。佛陀早就为我们准备了所有的法门。古往今来很多大德高僧为了把佛教理论完善,为了把各种学说圆融而进行了不懈努力。
  
  比如在法相宗里,有一个概念叫做:“四分说”,就是把人心理认识的发生和过程进行总结归类,佛教先立了“见分、相分、自证分”,这个过程如果用专业唯识理论来解释太繁琐,我们用简单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比如你看到一个东西,立刻分辨出那是什么,你认为“看到和分辨出来”是同步完成的,其实错了,这里面有很多过程,你仔细你想想就会明白,其实你这个活动的过程我们可以姑且理解为“看,看到,思维”,这就是唯识学精微分析人类动作和思维活动的特点。可问题是,如果这样的话,“思维”这一环就是最终结果,但是呢,佛教又不认为有个“最终”,所以,佛教在再立“证自证分”,就是证明“自证分”的心理活动,而仅仅立“证自证分”,那么这个“证自证分”又成为了最终的结果,还是违背佛法本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佛教把“证自证分”的功能解释为:“自证分与证自证分互相证实,所以不用再立第五分”。
  
  这个难以最终定夺的事情就这样解决了。
  
  这是一种解释,还有另外一个角度,也可以看出佛教徒的辨证思维和圆融无碍。
  
  《成唯识论》是唐代玄奘大师所做,是法相宗的“镇宗之宝”,这本大论对于“阿赖耶识”的论述可谓淋漓尽致,其精深程度历来令世人侧目,清末状元夏同和,初读此论,谓有如月下看花,再读述记,如堕五里雾中。
  
  如此精微细密的一个学说,以玄奘大师的博学聪慧,还是有一个问题无法完全用世俗逻辑来解决,这就是“阿赖耶识这个名词”与“最终真实”的关系。
  
  根据佛教理论,阿赖耶识是诸识之本,万物之源,成佛说到底就是在此识上下功夫,如此“厉害”的阿赖耶识立为“第一因”原本是再好不过,一切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佛教理论也不用这么费劲的用世间名词去解释佛陀亲身证悟的“圆满真实”了。但是很遗憾,这样是与佛教教义违背的,所以,真正的高人绝对不会抱着“阿赖耶”这个名词不放。
  
  怎么办,玄奘大师在《成唯识论》中这样来解决这个问题:“然阿罗汉。断此识中烦恼粗重究竟尽故。不复执藏阿赖耶。识为自内我。由斯永失阿赖耶名。说之为舍。非舍一切第八识体。”
  
  也就说,在阿罗汉的果位的众生不会再执着于“阿赖耶识”这个名相,同时,阿赖耶识的本体并没有断灭。
  
  反过来看,阿罗汉舍弃了名相,不管阿赖耶识叫“阿赖耶识”,那么阿赖耶识对于罗汉说就不是“阿赖耶识”,但阿赖耶识其实就是“阿赖耶识”。
  
  正如《金刚经》中须菩提所说:“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实际上呢,须菩提尊者确实是“第一离欲阿罗汉”。这就是佛教的一个典型论证。
  
  回过头来看,“法相宗认为只有佛能断尽有漏种子;有漏种子断尽才是佛”这在世俗观点看来确实是个悖论,我并不否认,单以此解释佛教教义必然解释不通。但实际上呢,人家佛教根本就没有这样来解释。
  
  佛教徒解释这个问题十分巧妙,有一位佛教徒曾这样来解释这个问题:“做父母与生孩子的关系,并不是说做了父母才生孩子,也不是说生了孩子才能做父母,而是,生孩子与做父母这两件事在同时的,是一个事情的两个面。”
  
  虽然那位佛教徒不承认“父母才能有孩子,有了孩子才能做父母”是个悖论,但这个说法确实为我们打开了思路:理论上的解释不通在现实中完全成立!
  
  在现实生活中,“做父母与生孩子”这个悖论的关系不会被任何人斤斤计较,这是不用解释的事情。
  
  换句话说,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父母才能有孩子,有了孩子才能做父母”这个“悖论是正确”的!
  
  “正确的悖论”这大概就是佛教难以用世俗理论完全解释的地方。
  
  正所谓修证体会譬如“鱼儿饮水,冷暖自知”,但却无法为外人道。
  
  也正是由于佛教可以通过现实生活的实际修证得到证实,所以虽然很多理论家试图在逻辑上、理论上推翻佛教,但却是徒劳无功,反之,那些妄图单纯依靠世俗考证、推理来证实佛教的人也是意义不大的。因为这么做法无法代替实际的修证。
  
  “画饼充饥”永远饱不了。
  
  说通俗点,一个正信的佛教徒会有如此坚定的信仰原因其实很简单:他们看到了佛法的真实不虚。
  
  比如今年NBA的几个强队,你说湖人强,我说骑士强,他说魔术强,都能列举一大堆理由,都能说出一番道理,但不会有最终结果的,怎么办?佛教徒的逻辑很简单:是骡子是马牵出来遛遛,赛场上见,高下立判!就是这么回事。
  
  “实修实证”与“世俗理论”的矛盾是一直困扰世人的问题。
  
  但我觉得,佛陀在两千五百年前就已经告诉了我们解决的办法。不过我要卖个关子,留点货,以后再说,呵呵。目前为止,“正确的悖论”的“个中三昧”只有您先自己品评了。记得一位老中医说过:如今中医之所以如此惨淡,并不是医术不精,而是习中医者道德沦丧,致使原本灵验的医方不再神奇!(确实,现在的中医还有几个是纯正的?)
  
  繁琐深邃的义理成为了多少希望深入经藏的佛教徒望而却步的鸿沟,这也是佛教不同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只有一部经典的地方。普通佛教徒没有足够的时间、没有足够的精力、也没有足够的条件来阅读浩如烟海的“大藏经”。
  
  我们应该感谢这个时代,过去只有在大型图书馆和大寺院才能看到的大藏经,如今用一个1G的U盘就全装下了,这还不算,过去的僧人要想查阅一个问题往往是殚精竭虑、秉烛达旦,因为他们要在浩瀚的文献中找到自己需要的只言片语。我们现在幸运的多,我只需要在搜索栏里输入自由要找的内容,所有与之有关的东西都会出现在我们面前。
  
  古代的僧人不可能都有条件看全大藏经,在家居士更是如此,我们的幸运是显而易见的。同时,从中我们也应该看到:古代的大德高僧真的很厉害,他们强悍的记忆力,超强的思维能力和坚韧的意志,真的是人类的一个个奇迹!
  
  这就是佛教的深邃,海洋和他比起来都显得浅薄了!
  
  但是,佛法无边,佛陀为适合各式各样的人,准备了无数的法门。虽然我们今生肯定无法学全佛法,但我们还可以“深入一门”,一样可以体会到“彼岸”的光明,因为所有的法门都是指向一个“彼岸”。
  
  我们应该学习什么法门,什么法门适合我们大众“一门深入”?
  
  且看下回分解。
  
  ************************
  
  ************************
(())
顶一下
参与讨论
姓名: 验证码:看不清楚,换一个
最新评论

联系我们

软件开发: 15838307519(司经理)

网络营销: 13676968269(王经理)

网络建设: 13073737771(郭经理)

24小时服务电话: 0371-56683330

了解更多APP开发

+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