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网站托管 > 正文

何中国的门户网站没使用类似时间流的首页设计?

作者:知网科技 日期:2013/4/26 19:49:25 人气:
标签:

何中国的门户网站没使用类似时间流的首页设计?
搜狐还没改版吧?难道中国人都喜欢乱糟糟密麻麻的首页设计?
卫哲说当时在阿里巴巴,想改淘宝首页,改干净后流量明显下降,改乱糟糟密麻麻流量马上就回来了!
520 票,来自 董丽娟、技术游子、魏睿 更多 以前也觉得是因为中国人爱热闹, 人土鳖之类. 后来才发现怎么日本网站也是这样.

比如跟阿里相对的, 日本最大的电商网站乐天
比淘宝还乱有没有? 上面标签那一排无力吐槽的颜色.
但这好歹还是有设计师摆弄整理的, 再点进去到内页:

 

绝对半点也不比中国网站好. 我进来是想买汽车贴纸这都飞出来是神马...

 

发现这个以后让我很迷茫. 如果是中国的情况用教育, 收入水平不高, 加上文化管制所以普遍缺乏美感还可以解释, 那日本绝不是这样.

日本讲禅意, 讲空白, 讲整洁, 讲空间. 90%中产, 全民教育程度极高, 文盲几乎是0.

不管是平常的禅院:

还是建筑设计:


或者平面广告:

你都找不到那些网页设计中的混乱.

跟几个朋友喝酒聊过这个问题之后都发现很奇怪这个事但想不出个原因来. 于是憋不住学究范就去搜了一些对比亚洲和欧美网站设计的论文来看. 发现研究过这个问题的学者还不少. 其中最主流的结论是关于文化差异的.


Edward T. Hall是一个美国的人类学家和跨文化学者. 他在1976年提出了一个概念. 高情景文化 (High-context culture) 与 低情景文化 (Low-context culture).

(其实context是一个很难翻译的英文, 它表示的是当前周遭的一切"环境", 包括时间, 地点, 人物, 环境, 正在进行的行为, 群体的情绪, 等等. 在计算机中也有context awareness computing, 意思是根据你所在的“境遇”进行自我调节的计算机服务.)

在高情景的文化中, 许多东西都是不言自明的, 只要少数词就可以有效的传达复杂的含义, 而剩下的通过文化和当前的"情景"两个圈内人之间就可以互相理解. 比如日本人几乎从不会表达“拒绝”, 或者说"不"这个字. 他们会用一个很微妙的词 "稍微..." (拼音大概是qiu do, 在日剧动漫里经常听到). 后面不会说任何别的词, 就可以表达否定的意思. 这在英文文化中是完全无法表达的状态. 相当于 "Wanna have dinner with me?" "well..." 对西国人来说这里信息完全没有传达是可以还是不可以.

这样高情景的沟通风格通常在多元性低的国家, 这些国家团体与社群的价值高于个人, 所以文化是高度迎合“圈内人口味的”, 这样圈内人的经验也是相似, 所以可以对事物有相同的推论.

所以很明显的中国,日本, 印度, 阿拉伯等都属于高情景国家, 而美国, 西欧, 北欧, 澳洲都属于典型的低情景国家.

很多论文对不同国家网页的对比研究发现, 用户对网页设计的偏好也是按照高情景文化和低情景文化的分布的.

所总结出来的一部分基本的特征是:

高情景国家用户: 偏好大量的动画, 图片, 有很多菜单和连接, 丰富的色彩, 点击连接的方式是弹出新窗口/Tab, 弹出的视频, 图片竟然也可以被接受, ...

低情景国家用户: 基本跟上面相反.

不同的人也提出了一堆不同的理论来解释这两种用户之间的区别. 不过看起来也没有什么定论. 这里也就不转述了. 一个比较有趣的观点是在数字界面上是没有“情景(context)”的, 所以高情景文化用户需要大量的信息呈现在面前.


最后还想分享一个跟问题无关的事.

遇到过一个很牛掰的意大利交互设计师, 在日本中国都呆了一些年. 有次在一个项目里遇到需要给内容排版, 他突然提出了一个问题:

东亚文字, 特别是汉字, 跟拉丁语系的文字是完完全全不同的, 汉字不管是象形与会意, 还是外形特点都跟英文差别非常大. 但现在所有的中国文字排版规则都是依照英文而来的. 你随便翻一番中国的杂志, 看起来跟英文杂志没有什么区别. 而这种排版到底是不是适合汉字的? 有没有更适合汉字的排版方式?

很惭愧这样的思考是来自一个外国人, 而不是我们自己.

现在我们在整体的复制和学习西方的美学, 西方的准则, 西方的设计, 在文化上几乎只有输入. 用这样的标准来审视自己, 得到的结论总是落后无知愚昧, 然后开始更加急迫的学习这些东西. 反而很少有机会像这样来对"为什么"进行一些更有意义的思考, 来找到更适合自己文化的设计.

60年代奥运过后的日本也是这样, 全国疯狂的输入美国的一切. 但半个世纪以后, 至少还能看到他们的书很大一部分还是竖排. 也是翻到了这些书的时候才想得起来其实只有汉字是可横可竖不影响阅读的, 而英文无法.


以上.

一些文献: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on Web sites: A Cross-Cultural Analysis of Web sites from High-Context Cultures and Low-Context Cultures
Crosscurrents: cultural dimensions and global Web user-interface design
The Influence of High- and Low-Context Communication Styles On the Design, Content, and Language of Business-To-Business Web Sites

很多童鞋吐槽到回答并没有说清楚原因. 所以楼主回来说明一下:

所读的文章多是经验主义的研究结果, 也就是说, 是从已经存在的事实中发现现象. 用Big Data时代的话说, 就是大量分析事实(数据), 并发现事物之间联系.

但发现这样事实存在的联系并不等于可以解释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联系.

所以这些学者下一步做的就是, 提出他们的理论(Theory)来解释这个联系, 也就是很多人关心的“为什么”, 并通过更多的数据去验证自己的所提的理论.

但就像在文中提到的, 在文献中没有看到什么普遍认同的理论, 所以不希望把任何一个理论转述在答案中.

对于“为什么”有着好奇心的童鞋是伟大的. 推荐有2件事可以做:

1. 阅读更大量的文献, 发现一个普遍认同的理论.
2. 提出你自己的理论来解释这个现象, 并设法通过更多数据和实验来验证它. ("设计这样的东西做评价, 发言门槛很低". 所以需要多做一些事去证实它. 逻辑证实的基本观点是: 任何不可验证的陈述都既非真,也非假,而是没有意义).

我们所受的十几年教育都是每个提问都有标准答案, 只需要在某本书里找到它就行了. 但大多数真正需要problem solving的问题都是没有答案的. 需要靠着这样不断"发现, 假说, 验证"去逼近一个合理解答. 所以这个回答不是一个回答, 而是一个等待解释的联系. 当然这联系本身也可能是错的, 但就像MJ的那句话 "如果你说我是错的,最好你能证明你是对的". 相信在去发现解答的过程中也会有比“得到标准答案”更有意思的收获.

楼主继续痛苦的给论文码字去也.
2013-04-11 79 条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更多  赞同

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124
 許先哲,做一個有常識的人
124 票,来自 王玮、戴苍、房任之 更多 反对@刘野枫 先生的答案。虽然提出来的观点很有启发性,我也很赞成挖掘东方式的排版(事实上平面设计这块日本是已经做出了典范的),但排版跟这个问题是两码事,先生提出的观点也不适用于门户交互设计的情况,我认为这是西方人对东方的神秘和文化差异的过度诠释。


1. 门户本身的作用就是信息流的整合HUB,信息自然是越多越好,如果门户没有了多而全的信息入口,那就不叫门户了。因为门户承担了新闻综合媒体的作用,注定要给访问者展示各类新闻。

2. 在西文国家,自从google出山以后,门户已经失去了存在价值。雅虎和MSN的改版是因为互联网信息流向结构的变化,互联网入口的变化,所以他们转型了,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门户”了。
硅谷的探索和成就,快速的趋势发展和淘汰,英语圈国家第一时间就能受到影响。

3. 美国已经没有传统的门户了,但是新闻媒体网站还是有的,你上这样的媒体网站,信息还是密密麻麻,也没有时间线。而在中日韩,门户依然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也依然承载着新闻媒体网站的作用。中国的搜狐网易新浪,韩国的naver、daum,日本的goo、livedoor、nifty等等,都是举足轻重的角色。

4.至于日本为什么偏偏在网页交互设计方面这么奇葩,原因是日本的IT产业是出了名的加拉巴哥化。其背后的原因非常复杂,就不多说了,体制官僚化、对网站的认知习惯、对设计的不重视(很多项目甚至没有设计师,直接是程序员做前台)等等。很长一段时间里,甚至现在也有很多日本人认为电脑是很难懂的东西。

5. 也有例外,比如:探しあう検索NAVER(ネイバー)


6.

高情景国家用户: 偏好大量的动画, 图片, 有很多菜单和连接, 丰富的色彩, 点击连接的方式是弹出新窗口/Tab, 弹出的视频, 图片竟然也可以被接受, ...
到2000年初期为止,西文网站也偏好大量的动画、图片、菜单和链接、丰富的色彩。现在看来都土的掉渣的设计。别说弹出的视频图片了,甚至连弹窗广告也是可以被接受的。


7. 互联网的发展,交互设计的发展,肯定是趋向简洁化的。这并非是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横向问题,而是行业落后或先进的纵向问题。
当然汉字是有一点水土不服,但很多日本的优秀设计网站都提供了典范,这不会成为太大的焦点。
而网页设计的简洁化和排版的美观化,韩国在做出一个典范,尽管因为本土特色,门户依然在主导着互联网结构,他们的门户首页已经很简洁美观了。
为什么中日韩三国中只有韩国的门户在探索设计上的突破呢?这是因为韩国的互联网普及程度、大众对互联网的熟悉程度是三国中最高的。
比如拿这两个跟淘宝对比一下:

8. 回到问题本身,因为中日韩小白用户的接受和习惯程度比西方的小白用户落后好几年,对信息的接受习惯还是被动灌输式,而不是主动探索式,于是服务提供商为了利益最大化,依然沿用好几年前已在西方淘汰的设计,显得特没品。所以,要说乐天淘宝京东等购物网站首页为什么这么乱的话……
ebay和amazon在几年前什么样大家应该都记得吧?
2013-04-10 11 条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更多  赞同

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79
 朱晨,一个还有很多事情不懂的设计师
79 票,来自 白羽、知乎用户、戴苍 更多 因为有密密麻麻东西的时候,想去哪儿是做选择题,不用想
而没有密密麻麻东西的时候,想去哪儿是做填空题,得想想

当脑子里面没有货,又不习惯独立思考的时候,人们都喜欢做选择题
P.S. 也不是说中国人都喜欢这种,你看赶集网山寨的craigslist,也是一坨:
craigslist: albany classifieds for jobs, apartments, personals, for sale, services, community, and events2013-04-08 10 条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更多  赞同

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43
匿名用户
43 票,来自 魏睿、tiezhen、许多多 更多 原谅我用引用当回复,因为自认没法回答的比引用的内容更好:

这源于两个主要原因:1)门户1.0的竞争对手;2)门户1.0的广告模式。

门户1.0作为当时的“新”媒体,竞争对手是传统的线下媒体:报纸和电视;竞争对象是内容,主要是内容的丰富性。为了体现“新”媒体的内容更多、更全,门户网站不遗余力的向首页塞入各式各样的浓缩内容,真正做到了“惜字如金”,其目的就是对看报纸、电视的人说:来看看我吧,只要看我一眼你就会爱上我,因为我在一个页面提供的内容比你翻几十个版面报纸、瞅几个钟头电视看到的都多。在这点上,门户1.0赢了,也导致了“网页密集症”的流行,一直祸害到今天。

门户1.0在内容上与“旧”媒体的竞争是手段,在广告上与“旧”媒体的竞争才是目的。“新”、“旧”媒体的广告思路一脉相承:不求精准、但求数量。对于门户 1.0来说,网页空间就是广告位,寸土寸金。为了容纳尽可能多的广告,门户1.0见缝插针,文字、图片、flash多管齐下,弹窗、飘窗无所不用其极。用户则只好忍了,谁要“新”媒体的内容确实多,阅读确实相对方便呢?

这种槽糕的阅读体验支撑门户走到现在,已经到了尽头。

3. 现在的门户已经进入2.0时代了吗?

下图分别是当前新浪、网易和腾讯的首页。它们表现出极大的相似性:1)对于搜索的重视;2)对于视觉体验的改善(行间距加大了、广告减少);3)对于打通自家产品(尤其是微博)的重视。

 

如此一致的改进,是否就意味着这几个中国最大的门户已经统一步入2.0时代了呢?我们看看国外最大的门户:Yahoo!的回答:

 

上图左半部分是Yahoo!当前的首页,右半部分是Yahoo!2013年2月下旬改版前的首页。改版后的Yahoo!以信息流方式展现首页,更加简洁,同时凸显了:1)对内容的回归——密密麻麻的标题没有了,文章的简短摘要回来了;2)对分享和个性化的重视——鼠标移到文章区域会显示“分享”和“删除”按钮,你可以在不打开正文的情况下对文章进行分享和屏蔽,还可以设置自己的内容偏好;3)对交互体验的重视——文章的类目和标签信息在鼠标未移到到该文章时不显示,或者说只有你对这篇文章感兴趣的时候,一些附加的信息才会显示出来,从而避免页面信息的过多和杂乱;更多文章按需加载,只在页面滚动到最下方时才显示。

可以说Yahoo!步子迈的很大,对于门户2.0的态度比较激进。


4. 门户2.0该是什么样子?

Web 2.0是什么样子就决定了门户2.0应该是什么样子。其一是交互性,包含交互的便利性与个性化,这方面Yahoo!已经作出了积极的尝试,思路上比较清晰,不再赘述。其二是社会化,包括内容生产与评价的社会化。而对于以新闻为主题内容的门户网站来说,社会化的焦点在于新闻评价。

近期来自内容分析公司 Chartbeat 的数据显示:读者浏览网站评论区的时间已经占据总停留时间的 66%。这意味着内容的重要性已经让渡于评论,而评论是新闻互动性和社会化的统一体现。国内著名的科技新闻网站cnBeta即是一个典型示例,尽管该网站的领域狭窄,专业性很强,但是用户访问量却很高,原因很简单:cnBeta有大量的喷子——评论者。

反观改版后的新浪、网易和腾讯,虽然借助打通微博之机,加强了对新闻评论的支持力度,但是仍未对评论方式进行优化,或者说对于新闻评论的重视远远不够。

 

上图从左到右依次是新浪、网易、腾讯、cnBeta和虎嗅新闻内容页正文底端至评论区的距离,其中网页和腾讯因为距离过大已经超出了一屏的范围(我的屏幕分辨率是1400×1050,125%文字大小)。值得一提的是虎嗅网不但对于文章评论的支持良好,还经常把一些重要评论编辑入文章正文,是对内容生产社会化的一个良好实践。尽管cnBeta虎嗅不是综合门户,但是它们在社会化方面的尝试仍然对于门户有参考价值。

以上只是一个简单例子,在新闻评论的易用性、规范性方面仍有许多细节值得研究,本文不再一一展开。

那么总结起来,门户2.0该是什么样子呢?

1)内容个性化:只给用户看他想看的内容,不能再用“海量”内容轰炸用户,不要再用密集恐惧症恐吓用户;

2)展示智能化:根据用户的心理和注意力,在快速浏览和深度阅读方面建立平衡并维持智能化通道,使得二者的需求都能得到充分满足;

3)服务专业化:减少粗制滥造的一般性内容,弱化大而全,在重点行业和领域打造专业内容,树立专业形象,增强用户的依赖感和黏着度;

4)广告精准化:逐步改变粗放式的广告投放模式,依靠大数据和信息流实现广告的精准投放和友好展示,降低用户对于广告的反感,实现门户、广告商和用户的三赢;

5)新闻互动化:优化新闻评论与二次生产,让用户不再仅仅是新闻的阅读者,更是评论者和参与者,拉近用户与内容的距离;

6)互动社会化:利用内容阅读、评论、广告点击等信息,对用户进行聚合,增强用户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凸显门户的社会化优势与价值;

7)运营一体化:进行内部资源整合,把各项分立的工具、应用和服务融合在一起,互相贯通,打造各垂直网站无法企及的综合优势。


(())
顶一下
参与讨论
姓名: 验证码:看不清楚,换一个
最新评论

联系我们

软件开发: 15838307519(司经理)

网络营销: 13676968269(王经理)

网络建设: 13073737771(郭经理)

24小时服务电话: 0371-56683330

了解更多APP开发

+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