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全网营销 > 正文

360:互联网的“破坏性创新”成就了360网络王国

作者:知网科技 日期:2013/2/26 19:57:02 人气:
标签:360 互联网

360:互联网的“破坏性创新”成就了360王国
原标题 [商业篇:360:互联网的“一枝黄花”(组图)]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秦俑

  自由评论人、技术经济观察家瞬雨给《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讲述了一个历史故事:

  1935年,上海从北美引进“加拿大一枝黄花”作为观赏植物,因其艳丽多姿,多用于插花配花。然而上世纪80年代,因其具有极强的繁殖和快速侵占力,同时,其根系 会释放乙炔气体抑制其他物种生长,从而导致“加拿大一枝黄花”扎根之处,所有植物均迅速死亡,甚至使上海30多种植物物种消亡,从而被列为恶性杂草。几十年来,许多地区一直在进行剿灭“加拿大一枝黄花”行动。

  瞬雨认为,360很像中国互联网界的 “一枝黄花”。360董事长周鸿祎一直强调“破坏性创新”,这正是“一枝黄花”的最好注解。

  对于360及周鸿祎,外界基本上分为两个阵营:爱之者为之欢呼,恨之者为之切齿。而欢呼者,正是出于对其破坏性快感的获得,以及对其破坏过程中所呈现的“流氓特性”的认可;而切齿者,则不仅因其对整个互联网社会的强大破坏力,更缘于其不断地突破底线,以及对人们价值观的不断挑战。

  “破坏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建设才是根本。创新不能总是以破坏为代价。”瞬雨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酿制出一只青花瓷瓶,或许需要数月甚至数年的精到功夫与时间,但破坏它,一锤子砸它,只需要一秒钟。”

  瞬雨认为,360更大的危害,在于其还有许多人们所不能见的潜在威胁:360安全卫士、360浏览器的“癌性基因”。

  作为互联网安全厂商,最重要的特性,就是恪守“第三方安全”准则:不得随意代替用户作决定或处理;不得以安全的名义,为厂商自己牟利;不得在安全领域,既当运动员,又是裁判员。

  但360恰恰就在这些方面,完全违背了安全厂商的基本准则。当360安全卫士、360安全浏览器植入用户电脑的时候,360便通过它们在用户知情或不知情的情况下,直接代替用户做决定,完成各种动作。

  “这样的产品在市场上将是无敌的。”瞬雨举例说,“一场拳击赛,A方只可以以拳击打对方的有效部位,但B方却可以手脚并用,并可以攻击你的下三路,那A方必输无疑。”

  这是360致胜的法宝。

  而在掠夺市场的过程中,360安全卫士、360浏览器恰是一对并蒂的“恶之花”。

  商业篇之一·生意经

  360生意经:圈地运动与癌性扩张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秦俑


( 2 )


  近日,百度要求凤巢(百度搜索营销管理平台)用户安装安全插件,以检验浏览器的安全性。而360以用户名义,给予这个插件以 “网友差评”标签,并通过其系统,认定该插件为“偷拍插件”。然后,在360安全卫士的“清理插件”功能下,直接诱导和恐吓用户卸载该插件。

  360凭什么将百度这个插件定义为“偷拍插件”?凭什么要用户卸载?事实上,全球其他所有浏览器均对上述插件无异议。

  ( 2 )

  独立调查员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说,360软件 (含互联网服务)产品,涵盖安全防护(安全卫士、手机卫士、杀毒等)、操作环境(浏览器、桌面、软件管家等)、工具软件(五花八门)、游戏平台、导航搜索和电商网站等,“如果把电脑系统比作软件产品的运动场,从安全角度看,安全防护产品是裁判员,其他产品则是运动员”。

  很显然,360兼具裁判员、运动员双重身份。

  做为裁判员,360能否公平对待同场竞争的运动员(竞争对手)和看台观众(用户),是人们判断其价值最关键、也是最重要的因素。

  “我们无法想象,微软会通过Windows产品不断提示用户IE才是安全的浏览器、借网民的名义指控Google搜索是钓鱼网银的帮凶、腾讯电脑管家是最差的安全防护产品;我们无法想象,微软通过Windows产品把用户安装的所有浏览器的默认首页都强行设定为自身的官方网站;我们无法想象,微软会通过Windows产品向全球电脑秘密下达卸载Chrome浏览器的指令;我们无法想象,微软Bing搜索引擎盗用Google搜索引擎的结果数据。”独立调查员说,“是的,善良的人们无法想象,更无法接受这一切,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公民对此都会嗤之以鼻"我们绝不这么干!"

  独立调查员认为,360有两条“成功密钥”,第一,是以“民事诉讼8连败”为代表的发展模式:先踩法律底线,以求先发展在中国,360钻了品牌与道德成本太低的空子;第二,就是以安全和免费名义 “绑架”用户,然后以安全裁判员的身份,展开“竞争”。

  以“永久免费”为口号,360安全卫士及其关联产品很快占据较高市场份额。

  “电脑安全性评分”是360安全卫士最重要的基础性功能。360安全卫士会自动扫描客户端所在系统的“安全隐患”,不符合360“安全标准”要求的就扣分,但评分标准和权重并不公开。

  比如全新安装的Windows7,在开启自动更新、尚未安装任何第三方软件前,360安全卫士对其安全评估结果竟是0分 (满分100分)。这个0分意味着什么?Windows真的很不安全?实际测试发现,根据其安全警示清单一项一项 “优化或修复”后,评分逐步增加,但始终处于低位、不到60分,直到“优化浏览器”并“锁定首页”后,安全性评分迅速接近满分!事实上,所谓“优化浏览器”就是“安装360浏览器并设定为默认浏览器”,“锁定首页”就是“修改首页为360导航”。

  需要修复的项目还有 (不限于):卸载“差评插件”百度浏览器工具栏、优化IE(实为篡改IE的首页、标签页、默认搜索引擎为360的有关服务)、删除收藏夹中对手的项目(百度、腾讯、谷歌等)等等。

  360安全卫士甚至曾伪装成微软 Windows补 丁 安 装 程 序KB360018,以“IE6内核升级”的名义欺骗用户安装360浏览器。国外权威技术网站SystemExplorer已将360的这个假冒微软系统补丁文件定为“100%安全威胁”,从而使后者遭遇微软调查。

  尤其是360安全卫士在评分后的“一键修复”功能,更是其占领市场的利器。其借助傻瓜式的“一键修复”,导致用户在电脑上用什么、不用什么,都由360安全卫士说了算,至于是否都与安全性有关,一般用户自然看不出门道,相反还会对360的这些“强奸”行为“感恩戴德”这些用户原本连安装或卸载软件的操作都不熟练,而360安全卫士就是一台“傻瓜相机”。

  事实上,360安全卫士不只是一台“傻瓜相机”,其云安全数据中心动态控制着一切,可以根据360自身需要更改其软件资料库、评分标准和权重,随时准备向对手发起“云查杀”以保护自身利益。

  独立调查员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说,360的发展路径,即从360软件产品底层技术构架开始,埋下不同于所有互联网公司发展的“癌变基因”,然后,此“癌变基因”通过浸润,向操作环境领域发展,再向工具软件、游戏平台发展,最终进入真正的互联网领域导航、搜索、电商网站,以及电商网银体系等。


( 1 )

( 1 )

  360绿色网站的安全谎言:“偷梁换柱”浸润电商网银安全体系/

  2月6日,360官网上一条 “网购首选,3亿用户的共同选择”的广告悄然上线。打开这条广告链接,以“网购安全”为主题的新款“360安全浏览器”赫然在目。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得的360内部信息,360将借今年的“3·15”活动,大力推动与国内电商企业的合作,以将360安全浏览器植入电商领域。这则推广广告,正是这一步骤的前奏曲。

  据记者调查,360两年前开始布局电子商务安全领域,其最先打出的 “安全产品”是 “网银无忧”、“地址栏铭牌”,即360浏览器主推的“绿色网站认证”。

  360向人们传递的信息是,“360绿色网站认证”可以确保用户使用网银以及电子商务交易安全。

  众所周知,电子商务的交易安全,尤其是网银,一直是网民、乃至整个社会焦点关注的问题之一。欧美、日本等国家的网银安全体系非常复杂与发达,而国内的网银体系,也是在小心设想、小心求证的前提下,一步步地展开。

  那么,360是否真的具备这个能力取代网银服务提供者身份验证体系,由自身来充当网银“保镖”呢?

  独立调查员怀疑360公司是否具备这个能力。于是,他进行了如下实验,以了解360绿色网站认证机制:

  在本机模拟,将招行网银域名劫持到IP为50.63.127.126(xliar.com)的网站,并在目标服务器上构建相应目录体系和登录页文件,然后使用360安全浏览器访问招行大众版登录页,从而进入伪装的招行网银页面。

  360网购保镖自动检测招行运行环境,几秒钟后完成检测,报告“本次检测未发现风险,现在可以放心网购了!”

  此时浏览器地址栏铭牌显示为“招商银行”,点击后弹出“通过绿色网站认证”,披着“招行网银”外衣的劫持网址,即被360认证为招行官方网站。


( 1 )

 

  而同样的操作,使用IE浏览器访问时,IE浏览器地址栏则会以非常显眼的方式告知用户“(网站数字)证书错误”,点击错误信息可知,该网站证书不属于招商银行网站。


 

 

  事实上,用国际主流的浏览器均会弹出类似的错误提醒警示,用户收到信息后自然会停止交易、避免损失。

  这意味着,如果一家诈骗网站通过域名劫持招商银行网站,所谓的“360绿色网站认证”并不能有效执行网银保镖的辨识功能,进行安全认证。

  360安全浏览器的安全检查能力为什么会如此之低呢?

  据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目前国际主流的认证机构为VeriSign,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均采用该机构认证。招商银行网页所显示的,也正是该机构的认证,这也作为网上银行安全的基本保证而得到公认。

  而独立调查员演示的证据显示,360浏览器直接屏蔽认证机构VeriSign基于加密体系的可信认证,将其替换成了360绿色网站认证。

  独立调查员提醒网购者,应信任银行网站自身的安全证书,并在整个交易过程中关注地址栏域名和安全证书中的域名是否一致,以及其根域名是否与官方域名一致,切勿轻易信任和依赖360的“绿色网站认证”。

  独立调查员认为,这又是另一起360“破坏性创新”的典型案例:“一点技术含量也没有的网站身份认证,竟然可以公然取代国际上通行的网上银行安全认证体系。这就是360的非创新型破坏。”

  然而,对于类似公然挑衅国际准则的行为,为什么监管部门可以坐视不管呢?

  可以预想的是,一旦360大规模启动“各大电商推荐安全购物使用360浏览器”活动,人们的网上购物均要依赖于 “360绿色网站认证”,360收获的将是又一次360式“癌性扩张”,而中国的网银体系又将会面临怎样的可怕变局?

  移动圈地:“非创新型”破坏或止步于苹果?/

  在360的2012年年会上,360董事长周鸿祎对员工指出:“我认为未来两年将决定整个无线互联网的市场格局……在过去的一年,360手机卫士用户量突破2亿,360手机助手的用户量也突破了1亿,成为360在无线互联网上的两个支柱。但两根柱子支撑不了一个房子,我希望各个团队在2013年会有新的产品能够脱颖而出,包括很多PC的产品也可以寻找在无线上的发展机会。很简单,未来不会再有无线互联网公司了,因为每个公司都必须是基于无线互联网的;也不会有PC产品部、无线产品部的区分,因为以后所有产品都会在PC和移动终端上打通,而没有无线互联网策略和产品的公司将会被淘汰。”

  这段讲话基本上代表了360近期在移动端发展与布局的方向。

  在移动端,360是否会重复使用“癌性扩张”的方式来圈地呢?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无论是微博还是公开的论坛,皆有不少用户曝光了360的一些“作恶”行为,大多包括以下内容:在智能手机通过USB接入电脑充电或同步数据时,360弹出手机助手的提示,不经意中安装360的其他产品,甚至装上360的产品之后,其他非360的应用会莫名其妙地“被卸载”。

  这也意味着,在移动端的圈地运动中,360依然在复制其PC领域的“癌式扩张”做法:除了做安全产品外,自身同时开发了全系列的手机软件,然后重新演绎一遍其在PC端的玩法。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掌握的一份来自某互联网工程师的爆料,包括360手机卫士、360手机通讯录、360手机浏览器等系列产品存在明文上传用户隐私数据。上述爆料人提供的证据指出,在机场、咖啡厅,手机用户使用WiFi上网时,只要登录360手机卫士及360手机通讯录,或者进行云备份或云恢复,用户名(手机号)、手机IMEI码和密码等高度敏感信息就会通过请求网址明文传输,有了这些身份鉴别信息,可以使用任何浏览器从360通讯录服务器tongxunlu.360.cn的非安全通道直接下载用户云备份的通讯录等隐私。

  这也意味着第三方可以轻松窃取360用户登录各个网站的密码MD5信息和手机号,进而可以获取用户包括短信、彩信、通讯录、通讯记录等所有相关隐私数据,而且还可以篡改并进行钓鱼。

  对此,独立调查员进行了相应复检,发现含高度敏感信息的请求网址的参数部分,仅以BASE64编码(可简单解码,与明文无异),而用户密码虽然经过MD5加密、但是可直接用于登录,且对客户端合法性没有任何校验。独立调查员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请求网址极易被非法拦截,在网址中明文夹带传输高度敏感信息,以及使用非安全通道下载用户隐私数据,等于把手机用户隐私暴露在阳光下。


 


  这一现状,与当年360安全卫士起家时如出一辙。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所掌握的证据,国内有多家公司与个人,对360这方面的“不规距”行为进行了技术论证与法律取证。但这一切,似乎并不能动摇360在此领域的扩张。

  不过目前,似乎有了一些改变。

  1月25日,iOS平台上,360旗下360手机卫士、360浏览器等一些应用突然被苹果应用商店下架,一时在国内引起巨大反响。

  360产品被苹果下架,这已不是第一次。2012年2月6日,360旗下包括360手机卫士、360口信、360浏览器HD、360电池医生、360安全备份、360团购HD等系列产品均被苹果应用商店下架。

  随后,有专业分析师就曾公开表示,通过研究360相关应用的代码发现,至少360手机卫士和电池医生两款应用存在各种侵犯用户隐私的行为,主要包括:非法读取用户iPhone上的应用信息、非法阅览用户的照片和音乐文件夹,而iOS版360手机卫士部分代码还显示,360正在获取系统进程资源信息,而上述行为均为苹果应用商店严禁的违规行为。

  而这一次下架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据360的官方说法,此次下架,与360手机卫士企业版测试时违反了苹果相应规则有关360尝试为中国境内企业用户提供 “骚扰电话拦截”和“来电归属地显示”等功能。

  外界对此也猜测不一:第一,猜测认为,360的多个应用涉嫌调用苹果私有API,以获取更高权限,而苹果明令禁止这一点;第二,涉嫌刷榜,影响在苹果应用商店的排名;第三,360多次使用企业证书对外发布公测版本;第四,多款应用涉嫌自建下载渠道,为用户提供越狱版本。而360的这一切动作,都是对现行互联网游戏规则的明显侵犯。

  IDF互联网情报威慑防御实验室创始人万涛对此认为,最大的可能是,360在将其代替用户直接进行操作的“非创新型破坏”,从底层数据向上延展,最终到达应用层时遭到苹果的阻击,比如苹果严厉禁止调用私有API,但360手机卫士企业版测试却对外开放了私有API的下载链接。又如,苹果对用户隐私信息的保护非常严厉,而360在这方面触及规则,这非常容易触怒苹果;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调查发现,去年iOS版360手机助手上线时,其产品分为手机客户端版和PC客户端版,其PC客户端版可以直接绕过苹果应用商店为用户提供下载链接,这也意味着360利用用户数量进行平台化,蚕食苹果市场收益。

  业内专业人士管鹏则透露了另一个细节,前段时间传“快用”与360合作,将快用的技术接入360手机浏览器中。“快用”有一项核心技术“ipa2exe”,这一技术允许iOS开发者把自己的应用与快用的仿iTunes程序打包在一起,使用户可以像下载普通的PC软件一样下载iOS应用,并在PC上一键安装进自己的苹果设备这已经和越狱市场没有区别了,“或许,这也是360下架的重要原因”。

  商业篇之二·V3升级机制

  360制胜“秘籍”:神秘的V3升级机制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秦俑

  据掌握360核心机密的一位360前员工披露,360正在谋划递归DNS的推出,而要大面积推广递归DNS,将走360特殊的通道:V3升级机制通道。

  这位前员工解释说,DNS是域名系统 (DomainNameSystem)的缩写,是因特网的一项核心服务。简单地说,人们一般记不住IP地址,但人们能够记住域名,DNS就是将人们能够记住的域名转化成机器使用的IP地址的服务。

  DNS又有授权DNS与递归DNS之分。授权DNS,是指域名所有者(或其指定的管理者)指定的域名解析服务器,该服务器存储该域名的原始IP设置,并提供查询服务。而递归DNS则复杂些:为客户机提供域名查询的DNS服务器如果该服务器本身不能解析客户请求查询的域名,则根据一定规则转发查询请求给其他服务器,直到获得IP为止。360要做递归DNS,即是说:客户机不要请求运营商或企业的DNS服务器解析了,都交给360的DNS服务器解析好了。

  接下来的问题在于,在递归过程中,360最终给的IP地址是否就是用户请求的呢?为什么360就不会劫持IP地址呢?去年,独立调查员就在微博上就此提出质疑。他的理由是:DNS劫持现象严重,从小运营商到大运营商都在公开或私下干这种事。独立调查员举例说,如用户提出百度搜索请求,但360递归DNS给的是so.360.com的IP地址,为什么不会呢?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掌握的进一步情况是:360在技术上已完全做好了准备,至于推广方式,目前还不能披露,但其核心手段就是“瞒天过海,暗度陈仓”。而整体实施,正是通过360的V3升级机制。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通过数月的调查,终于揭开了所谓的V3机制的神秘面纱。

  任何一个公司的软件,在下载时,都必须基于用户的意愿。程序不能代替用户自动下载软件。即使是微软的Windows软件,其升级或上线时,也是在微软公司的提示下,用户同意后,方可升级或上线。

  在这方面,用户具有知情权、同意权。任何剥夺或变相剥夺用户这两个权利的下载,都是违法的。对一些特别清晰而简单的下载或升级或优化,也可以通过“一键优化”或“一键修复”等来实施。

  但360多年来并非依此执行。一方面,360通过“一键优化”或“一键修复”,绕过用户的一步步审核,要么将竞争对手的软件给优化掉,要么就是在下载中夹带“私货”,将其最想推广的软件悄悄直接代替用户下载了。

  另一方面,360甚至不需要用户的“一键优化”等,在暗中直接给用户的电脑(或手机)下载其推广的软件。这也就是业内人最为痛恨的“静默安装”,“静默升级”等。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调查,一键优化,是通过360安全卫士,即通过客户端执行;“静默安装”,则是直接通过云服务器发布指令执行的。而“V3升级”即是360产品线最重要的捆绑安装渠道。

  V3机制,最主要的推广“母体”是360安全卫士与360浏览器,而这两者间,又有分工与交叉,相互配合,其中的关系非常复杂。为遮人耳目,V3通道并不是常规的路径,而是在重要的“必须产品”推广中才会实施。通过这一路径,可以一下子将产品全面铺开,实现最大的安装量。而当360的主体产品拥有的用户基数越来越高的时候,这样的推广作用也变得更有成效。

  

  从关系示意图(如图)可以看到,V3由360高层决策层下达指令,360安全数据中心启动,并通过后门机制,将指令性信息传达给用户电脑中安装的360安全卫士,主要指令为产品推广、删除竞争对手产品、新配置数据等;360安全卫士在用户Windows系统中,直接执行安装、更改、卸载;然后,通过后门机制,将信息反馈给360云安全数据中心,该中心再将信息收集、汇总统计后,上传给决策层。

  在360,除产品、技术之外的员工,对V3机制知之甚少。即使是核心员工,也并非知道其中的全部路径。而要申请使用这一通道,更是需要非常复杂的申请手续,甚至据称,最终的拍板决定权,也仅在周鸿祎一人手中。即使在总裁齐向东已批准同意的情况下,最终仍需经过周鸿祎的批准。

  业内一位著名互联网专家称,“多年来,360几乎就是战无不胜,其中,人们过多地放大了360产品的能力,以及360的流氓特性能力。V3才是360战无不胜的法宝。如果工信部要管,就把360的V3升级禁止了,360就立刻死定了。”

  商业篇之三·用户自卫

  360产品频遭卸载令背后:个人隐私自卫意识在觉醒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秦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通过调查发现,360相关产品被苹果下架事件,绝非偶然,背后既有特殊的原因,也有必然的结果,更有不断成为常态的趋势。

  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粗暴侵犯用户权益,粗暴破坏行业规则,损害企业基本权益,会给整个行业带来“生,还是死”的危害。而这两个粗暴的“癌性基因”之变的核心,就是违背了全球公认的互联网江湖的基本准则。

  长此以往,“创新型破坏”这一癌变会益发严重,最终,中国互联网会因此死亡。这才是最可怕的。

  来自官方的“SayNo”

  其实,最早对360说“NO”的是人民法院,在360历时八年的发展过程中,与企业间有八场民事诉讼,法院给予的回答是:“八连败!”在法律上,360的行为被严厉拒绝。

  最近以来,政府相关部门也对360接连亮起“黄牌”:国家版权局在去年12月28日首次表态,称360搜索要抓取百度内容需要获得百度授权,提供百度网页快照不适用“避风港原则”,要求360进行整改,将视360的整改情况再采取进一步的管理措施。

  根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介入360安全问题管理的政府部门范围还将进一步扩大。据知情人士透露,国家版权局近期将在其行政处罚会议上责令360停止侵权,并进行整改。

  1月24日,北京市工商局对外发布消息:北京市工商局、北京市工商局西城分局共同约见了北京奇虎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奇虎公司)负责人,对其利用“360安全卫士”在浏览器领域实施不正当竞争行为予以行政告诫。

  1月30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在其官方网站首次披露了对360给予行政告诫的具体原因:奇虎360利用垄断市场优势,通过不兼容、难卸载等方式阻止网民安装其他软件;还用推荐诱导、默认同步安装甚至伪装成微软官方补丁等方式,将其旗下的360浏览器、360网址导航等产品强行安装至网民电脑中,通过默认设置、强制升级等方式修改用户浏览器和主页设置。

  拒绝“360浏览器”:一场“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2月17日晚间,百度通过官方特服对所有的凤巢客户发了一条短信:“为保障客户的账号与资金安全,基于试运行的良好效果,百度安全控件将于18日起正式推广使用。”这意味着,百度“凤巢”系统自18日开始,将在百度客户体系中,直接、全面封杀360浏览器。

  此事还需回溯至今年1月28日,当时百度凤巢开始试运行封杀360浏览器,遭到360强烈反击,但百度认为,"凤巢"系统安全升级后提示用户弃用360浏览器,是因为之前多次接到过客户反映,使用360浏览器时会出现数据及信息丢失的情况”,即表示360浏览器不安全。

  业内专家认为,浏览器是网站的运行环境,基于兼容性、用户体验或安全性等因素,网站并无义务保证或允许用户使用所有浏览器,用户需遵守网站的有关使用规定(包括但不限于浏览器种类、操作系统平台、显示器分辨率等限制),“正如某些网上银行系统不支持FireFox一样,FireFox产品提供者无权指责银行。”

  在百度宣布打击正式实施的前一天,有“黑客教父”之称的安全技术专家万涛评论说:“从企业权益上来说,百度对于一个相对的内部业务系统限定浏览器并没有特别大的问题,正如银行网银大多只支持IE浏览器一样。这是度娘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也说明双方的博弈从普通网友延伸到了百万站长社群。”

  据来自百度内部的绝密消息:“这仅是一个开始,百度将会有更严厉的手段。”而另一位百度高层更是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百度未来的主要战略为一静一动,动静结合,以静制动。具体的策略则不便对外透露。

  “从整体上说,360会陷入一场持久而消耗性的战争。”互联网知名评论家管鹏认为,“这场战争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从360诞生以来的所有战争,都是360主动性进攻,且结果都是以被进攻者被动或失败而告终。而凤巢的反击,则是被攻击者的有序、主动性的反击。其意义特别深远。”

  作为自主行为,企业直接拒绝360的声音,已越来越多。网易是其中一家引起较大反响的公司,该公司去年内部要求禁用360产品;同样在去年的12月6日,中国最大钢铁巨头宝钢警告:12万员工必须卸载360。此前亦有媒体报道称,招商银行总行大厦系统管理员在2010年12月9日就通过内部邮件的形式要求各部门卸载360安全卫士以及系列软件。

  另一件值得关注的,是被披露的360浏览器偷赚网购佣金事件。

  据媒体披露,其主要方式是用户在360浏览器中购买商品时,即便不是从淘宝客的链接点击进入,也可能产生佣金并流入一些ID的口袋中,这些ID号均指向了“上海奇泰”淘宝客。

  360上市时的招股说明书显示,“上海奇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与奇虎360公司存在关联关系,奇泰还与360的100%控股公司奇智软件 (北京)有限公司存在着合约协议关系。

  事实上,劫持淘宝客佣金一事,并不是外界首次对360非法获取收入提出质疑,金山网络CEO傅盛就曾在微博爆料,直指360财报中10亿收入来自电商,其实是用户通过360浏览器购买100元商品抽成10元。

  堂吉诃德:那些走在最前端的程序“猿”们/

  对许多黑客的采访,不能亮出他们的身份,而网络上公开的“独立调查员”,其实只见其人,不知其真名。他不想公开自己的身份影响平静生活,只想做一些正确的事情。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约其采访,几乎周旋了一个月;为确定采访地点,周旋了两天。第一次采访,访谈了6个小时。而后来的工作中,最辛苦的是连续4天4夜,独立调查员加起来只睡了大约12个小时。

  从整个调查来看,“独立调查员”是典型的程序员思维,比较“轴”,一根筋。但思维极其敏捷。

  为什么要花这么长时间研究360?为什么对360有如此深厚的“隔阂”。《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提问,抛给了许多堂吉诃德式的程序“猿”们。

  他们的回答,却是惊人地一致:360的“两个粗暴”,是中国互联网的“毒瘤”,不除“毒瘤”,中国互联网必死。而这个“除”,并非就是消灭360,而是希望360能够“立地成佛”。

  虽然,他们知道,他们的努力,就是堂吉诃德式的,但必须有人去做。

  1月13日,独立调查员发出微博,“360浏览器识别方法与程序设计”。

  由于害怕对手封杀,360的浏览器产品都删除了身份标识(UserAgent),一直冒充其内核对应的浏览器(InternetExplorer或 Chrome)。同时,360浏览器却向特定网站提供准确的身份标识信息,包括CNZZ(浏览器使用统计)、HTML5Test(HTML5兼容性评分)等网站,其他网站使用常规方法都无法准确识别。

  发现这一秘密后,他经过研究,找到了破解的方法,做了一个JS网页脚本程序,并将代码在网上公开分享。据不完全统计,到2月22日,已有近1000个网站在使用这个程序。“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淘宝客网站”。

  值得关注的,还有万涛,其创立的IDF实验室,在多个地方就以安全的反复实验数据,论证了独立调查员的多项调查结果;人大计算机系主任石文昌公开以专家的身份证明独立调查员的一些重要的调查结果;北大电子政务研究院副院长杨明刚(网名“杨明刚PKU”)也公开支持独立调查员。更有一大批网民直接出面声援独立调查员。

  另一位程序“猿”为瞬雨,其写过许多解剖360的文字,成为这一领域的前行者。

  最终结果会怎样?独立调查员淡然一笑: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
顶一下
参与讨论
姓名: 验证码:看不清楚,换一个
最新评论

联系我们

软件开发: 15838307519(司经理)

网络营销: 13676968269(王经理)

网络建设: 13073737771(郭经理)

24小时服务电话: 0371-56683330

了解更多APP开发

+好友